富水黄土隧道注浆加固机制及效果评价
本文选题:隧道工程 + 地下水平衡理念 ; 参考:《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为解决富水黄土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害,基于地下水平衡理念,利用佐藤邦明法及地下径流模数法建立关联函数,得出地下水平衡时所需的注浆体渗透系数,并结合乔原隧道的工程实际情况,利用二重管无收缩双液注浆加固技术对富水黄土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并对注浆效果进行了详细评价。结果表明:掌子面土体含有大量浆脉,其分布层理清晰,掌子面土体未出现泌水现象,土体稳定性较好,未发生掉块、塌方、涌水、突泥等病害,且土体强度有大幅提升,渗透性有大幅降低,注浆体渗透系数满足地下水平衡的要求。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various disease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water-rich loess tunnel, based on the idea of groundwater balance, the correlation function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Sato Bong-ming method and underground runoff modulus method,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grouting body is obtaine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situation of Qiaoyuan tunnel, the double-pipe non-shrinkage double-fluid grouting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 is used to reinforce the water-rich loess layer, and the grouting effect is evaluat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lm-face soil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pulps, the distribution of which is clear, the palm-surface soil has no bleeding phenomenon, the soil is stable, and there are no mass, landslide, water gushing, mud inrush and so o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soil is greatly improved. The permeability is reduced greatly, and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grouting body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groundwater balance.
【作者单位】: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黄土地区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基金】:山西省交通运输厅科研项目(2013-1-3,2015-1-18) 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4319771190)
【分类号】:U45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大力,李秋枫;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J];工程勘察;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放平;李地元;张伟;黄炳仁;;青山岗隧道施工渗漏水病害分析及其防治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2 张成平;张顶立;叶英;骆建军;;高压富水岩溶隧道注浆机理及作用效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5期
3 李鹏飞;张顶立;周烨;;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4 池海涌;才素平;;跨越地铁车站深基坑的既有轻轨桥墩加固技术[J];包钢科技;2010年05期
5 张美静;万力;王芳;王旭升;胡伏生;;隔水边界附近围岩渗透性变化时隧道涌水的渗流模型[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5期
6 李德;李德武;王钎;;永寿梁隧道渗流场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7 杜锦婷;李晓;;某隧道涌水量预测及地下水负效应环境评价[J];地下水;2012年02期
8 阚艳伶;李晓;席呈虎;;黄土梁隧道对自然保护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地下水;2012年02期
9 任佳;胡国忠;职晓阳;贺建明;王宏图;;鸡公山隧道水文地质勘察分析及涌水量预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田海涛;董益华;王延辉;;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钢;曹延平;张林;张承宇;刘恒伟;;地下水环境平衡的理念在高水压隧道设计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丁浩;蒋树屏;徐谋;王文广;李勇;;富水地层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3 魏云杰;陶连金;许有俊;;贵州某岩溶隧道构造特征及涌水危害分析[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4 曹生荣;周厚贵;申明亮;;道路工程土石方优化调配模型与工程应用[A];2008中国水力发电论文集[C];2008年
5 晏启祥;马婷婷;;高水压铁路隧道管片衬砌临界水压力浅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6 刘庭金;邓飞皇;莫海鸿;;水位下降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蒋小刚;;浅谈承载比(CBR)试验及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付钢;;地下水环境平衡的理念在高水压隧道设计中的应用[A];重庆工程师论文集[C];2014年
9 蔡彬权;毛天鹏;;影响红黏土路基压实度的因素[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佘芳涛;王永鑫;戚长军;;隧道穿越地裂缝地层的应对措施及其工程性状分析[A];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克国;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李鹏飞;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建;岩溶隧道地下水环境负效应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4 韩涛;富水基岩单层冻结井壁受力规律及设计理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郑波;隧道衬砌水压力荷载的实用化计算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6 陈强;岩溶储气长隧道工程地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王坛华;基于三维网络模拟技术的裂隙网络水力研究及隧道涌水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08年
8 滕宏伟;隧道特殊大变形段初支开裂机理及二次衬砌结构可靠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陈学平;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护坡植被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刘文剑;基于渗流场—损伤场耦合理论的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剑亮;西藏嘎隆拉隧道涌、突水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0年
2 朱海涛;齐岳山隧道衬砌水压力特征与岩溶处治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宁文光;富水小净距交错重叠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潘明明;地下径流模数法参数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程曦;高水压铁路隧道泄水式管片衬砌壁后水压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罗敏;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左蔚;龙门山隧道对龙门山地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董海宝;非可溶岩隧道涌突水量及危险性预测评价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洪大明;九寨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兰铁路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谢勇谋;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秀英,王梦恕,张弥;计算隧道排水量及衬砌外水压力的一种简化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屈科,许模,徐则民,王科,蒋良文;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典型岩溶现象及发育分布特征[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3 朱大力,李秋枫;预测隧道涌水量的方法[J];工程勘察;2000年04期
4 郭小红,梁巍;穿越水库底部的全封闭隧道结构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02年S1期
5 王生俊;化学加固法在黄土地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3年04期
6 王云龙;;二重管垂直注浆在基坑周边止水帷幕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4期
7 张宝岩;喷播植草在秦沈客运专线边坡防护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02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红;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岩溶富水区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虹;李德武;;特大断面黄土隧道静力稳定性分析[J];工程质量;2006年09期
2 周尚国;;黄土隧道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J];地质与勘探;2007年02期
3 马学宁;邢立军;韩峰;;兰青二线高庙黄土隧道开挖支护变形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6期
4 邢东泉;;大跨度黄土隧道的施工塌方防治技术[J];甘肃科技;2007年07期
5 张金柱;郝文广;;黄土隧道塌方情况及病害原因分析[J];隧道建设;2007年S2期
6 李强;;浅埋、富水黄土隧道塌方成因及预防对策[J];山西交通科技;2008年06期
7 罗禄森;王明年;郭军;;浅埋黄土隧道破坏模式的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8年04期
8 聂双成;;对黄土隧道关键环节控制的认识[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09期
9 刘旭全;;沉降观测技术在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应用[J];铁道标准设计;2009年S1期
10 彭文波;刘继国;;老龙山黄土隧道支护结构设计浅析[J];交通科技;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满仓;;单线铁路老黄土隧道的分类[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2 苏新民;;特大断面黄土隧道有限元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3 张金柱;郝文广;;黄土隧道塌方情况及病害原因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辉雄;喻渝;杨建民;;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合理支护参数试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5 豆世康;赵秋林;李凌志;;客运专线黄土隧道勘测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建民;;谈郑西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沉降控制及基础处理[A];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董涛;齐吉龙;万甸甸;张建;;大断面黄土隧道初衬结构参数反演分析研究[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8 林东;;大断面黄土隧道台阶六部开挖法[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陈党辉;刘旭全;马海民;雷向锋;晁平安;;大断面黄土隧道与辅助坑道交叉口施工技术[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刘旭全;王永玺;雷向锋;石新桥;窦忠孝;;监控量测技术在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中的应用[A];客运专线工程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通讯员 李佳笑;我国最大断面黄土隧道报捷[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3年
2 江耀明 王桂元 马宝喜;面对黄土:破解世界级难题[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6年
3 白秀喜邋通讯员 张纪平 刘健彪 银平;世界最大断面黄土隧道秦东隧道贯通[N];中国建设报;2008年
4 记者 郑凤岐邋通讯员 江耀明 杨广臣;世界首座大断面富水黄土长隧道提前贯通[N];山西日报;2008年
5 记者 温格林;我国最大断面黄土隧道——唐家塬隧道在陕顺利贯通[N];现代物流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军;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力学及支护设计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2 薛富春;富水黄土隧道隧底动力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健;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支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扈世民;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轩俊杰;黄土隧道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2 张国辉;南山口黄土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周小宾;大跨富水黄土隧道的工程特性与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樊浩博;软弱黄土隧道隧底受力变形特征与沉降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5 孙长海;公路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陈新建;黄土隧道工程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分析评价[D];长安大学;2004年
7 张伟;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参数指标研究[D];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7年
8 毛峰;黄土隧道深浅埋分界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虎军;黄土隧道变形控制基准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10 唐培连;大断面深埋黄土隧道锚杆支护作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11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1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