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渗透介质中隧道涌水模型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地下水动力学法 + 中-低渗透介质 ; 参考:《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隧道涌水量预测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在众多的工程实践中,其预测值与实测值往往相差甚远。根据对国内外已修建的隧道分析,其出现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预测模型运用不当; (2)参数选择不合理。在实际工程中,运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计算涌水量时,通常会将水位降深S直接等同于隧底以上的水头值。然而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近似处理往往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中-低渗透介质中,当有稳定的补给边界时,疏干区尚不能扩展到隧道底板。因此,在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隧道涌水方面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案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渗流槽隧道施工排水物理模拟试验装置”,并选用了渗透系数分别为2.865m/d、1.380 m/d、0.236 m/d、0.072 m/d四种中-低渗透介质制作成理想均质的有限潜水含水层,模拟在无降水、蒸发的条件下,隧道轴线两侧有稳定补给边界,且隔水底板为水平时,分别与不同含水层厚度组合而成的20种工况,当隧道开挖稳定后的流量与流场的变化,并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试验中,隧道开挖后稳定涌水量Q明显随着含水层厚度和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2、在这20种工况条件下,隧道开挖稳定后的降位漏斗都未降到隧道底板。3、在含水层厚度一定但渗透系数不同时,水位降深S会随着渗透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在含水层厚度较大,且两侧有稳定性补给边界时,随着降位漏斗的扩大并到达补给边界获得稳定补给后,此时降位漏斗会保持在隧顶上方的一定高度,而不一定会降到隧道底板。4、本次试验中,稳定涌水量Q与水位降深S的曲线类型都可表示为幂函数曲线类型,且得到了只考虑渗透系数影响下的Q-S关系式。5、只考虑渗透系数的影响,并通过α = S/H(其中H相当于最大的水位降深Smax)进行无量纲化,作了α随渗透系数K变化的关系曲线图,最终得到了α - K关系式。6、通过地下水动力学法预测隧道的稳定涌水量时,对同一渗透系数条件下的稳定涌水量Q和水位降深S分别求取了平均值,并分别取(?) = H,以及通过α - K关系式求取的S值,获得如下结论:1)在渗透系数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选用科斯加科夫法、落合敏郎法以及佐藤邦明经验公式,取(?) =H对稳定涌水量进行估测。2)运用裘布依理论公式不论取(?) =H还是S =H, 计算所得的稳定涌水量值都较试验测量值整体偏小,且在渗透系数较小的情况下取(?)=H时误差更大。3)运用铁路经验公式取(?) = H时,计算所得的结果最为接近实测稳定涌水量值,且其渗透系数越小其误差越小,实际工程中推荐使用将水位降深取隧道底板之上的水头值进行稳定涌水量的计算。
[Abstract]:The prediction of tunnel inflow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at home and abroad . In many engineering practices , its prediction valu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measured value .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unnel which has been built at home and abroad , it is often not advisable to use the groundwater dynam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water inflow . In this experiment , the stable water inflow Q is not reduced to the tunnel bottom plate . In this test , the stable inflow Q and the water level falling depth S can be expressed as power function curve types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I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small ,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 : 1 ) If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small , it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steady inflow water by using the Kostochikov method , the fall - in sensor method and the support state empirical formula . ( 2 ) When using the railway experience formula ( ? ) = H ,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re close to the measured steady surge value , and the smaller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is , the smaller the error is , the less error is recommended , a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teady inflow of the water head value above the bottom plate of the tunnel is recommended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开荣;;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现状与展望[J];隧道建设;2015年02期
2 熊道锟;熊婧Pr;;隧道涌水量的类型划分及预测方法[J];四川地质学报;2014年04期
3 程庭;;隧道涌水量计算的尴尬困境和研究现状[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10期
4 吴治生;张杰;;岩溶隧道涌水影响因素、预测方法及危害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12年11期
5 刘丽红;李娴;鲁程鹏;;岩溶含水系统水动力特征研究进展[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7期
6 李术才;赵岩;徐帮树;李利平;刘钦;王育奎;;海底隧道涌水量数值计算的渗透系数确定方法[J];岩土力学;2012年05期
7 贺玉龙;张光明;杨立中;;铁路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常用方法的比较[J];铁道建筑;2012年04期
8 刘埔;孙亚军;黄鑫磊;杨淼;;Q-S曲线的MATLAB拟合单位涌水量换算方法[J];煤矿安全;2011年08期
9 魏新;张玉东;;快速确定涌水量Q与降深S曲线类型的方法[J];山东煤炭科技;2011年02期
10 李鹏飞;张顶立;周烨;;隧道涌水量的预测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官云章;马庆福;;利用地下水动力学解析法计算回采工作面涌水量[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方玉树;;关于Dupuit理论的几个问题[A];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艳娜;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玉蕊;基于解析法的岩溶隧道涌水量计算改进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汪亚莉;海东隧洞水文地质结构及涌水量计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罗敏;岩溶蓄水构造区隧道涌突水量计算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谢洪毅;弱渗透裂隙介质深埋长隧洞水文地质模型及其涌水量预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余姝萍;砂柱中渗透系数及水气运移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11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1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