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黄土地铁双连拱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双连拱隧道 + 地表沉降 ; 参考:《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以西安地铁4号线飞天路站到航天大道站区间双连拱隧道工程为例,通过FLAC3D软件模拟计算隧道两侧洞室采用CRD法(交叉中隔墙法)施工时各阶段地表沉降,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侧洞室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占总沉降的65%,上导洞施工引起地表沉降占该阶段总沉降的67%;控制上导洞施工引起的沉降是控制最终沉降的关键。中洞施工时,在监测断面前后1.5倍单个导洞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增长速率较大;两侧洞室施工时,在监测断面前后5倍单个导洞宽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增长速率较大。当施工到该范围内时,应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并加强监测。
[Abstract]:Taking the double arch tunnel project between Feitian Road Station of Xi'an Metro Line 4 and Aerospace Avenue Station as an example, the surface settlement of each stage of tunnel construction using CRD method (cross middle partition method) is simulated by FLAC3D software. And compared with the field monitoring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settlement accounts for 65%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both sides of the cavern, and the surface settlement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guide tunnel accounts for 67%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at this stage, and the key to control the final settlement is to control the settlement cau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pper tunnel.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iddle tunnel, the growth rate of surface subsidence is larger in the range of 1.5 times the width of a single guide before and after the monitoring section, and in the range of 5 times the width of a single guide before and after the monitoring section, the growth rate of the surface subsidence is large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cavern. The initial support and monitor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ime when the construction is within the scope.
【作者单位】: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5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亚强;;双连拱隧道的施工与监理[J];山西交通科技;2007年05期
2 雷安定;王昕;;双连拱隧道的优化设计与施工[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8年03期
3 白爱明;;双连拱隧道施工工艺[J];山西建筑;2010年06期
4 吴伟基,毛世扬;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J];水运工程;2001年08期
5 唐亮;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张乐飞,琚利平,张雪锋;浅谈双连拱隧道的开挖支护及排水[J];公路;2004年08期
7 李华军;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04年S1期
8 申玉生,赵玉光,张焕新,郭维,林志远,万友明,张红旗,李植;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2期
9 赵玉光,张焕新,林志远,肖林萍,申玉生,万友明,寥晓权;高速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信息化管理技术[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S2期
10 李健清,卢启成;双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探讨[J];公路;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世军;吴怀义;熊世龙;;双连拱隧道的技术性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杨德春;唐琪;;双连拱隧道结构在地铁折返段应用与计算分析[A];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炳田;浦海;李海亮;董旭;;双连拱隧道开挖对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炳田;浦海;李海亮;董旭;;双连拱隧道开挖对桩基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玉松;孙勇;;双连拱隧道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A];矿山建设工程新进展——2006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上册)[C];2006年
6 邓长平;薛志辉;郭廷云;;弹性抗滑桩在加固偏压双连拱隧道中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金丰年;王波;蒋美蓉;;双连拱隧道穿越破碎山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A];第二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8年
8 苏晓峰;;小间距地铁隧道设计思路[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9 周翰斌;;正涌双连拱隧道开挖方法选择及施工监控量测[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学东;;当家湾双连拱隧道施工中隔墙数值模拟分析[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通讯员 方玲 张智海;南京快速内环东线通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2 通讯员 刘远峰 曹荟芹;荣获国家级工法证书[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7年
3 宋华震;且留绿水伴青山[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申玉生;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栋;既有隧道改扩建为双连拱隧道的受力与变形规律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2 陈青帅;城市软岩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龚小陶;坞石隧道及富溪双连拱隧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王莉;双连拱隧道结构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的探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郭学达;基于粘弹塑性力学模型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动态力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志岳;广梧高速某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彤;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有限元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胡国祥;双连拱隧道与分离式隧道优选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9 胡红卫;公路双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与施工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晓洪;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16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1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