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宣威高速公路机制砂混凝土回弹测强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1 19:56

  本文选题:机制砂混凝土 + 回弹法 ; 参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现有的天然砂资源已不能满足工程需要,使用机制砂己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机制砂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定数量的粒径小于75μm的石粉,这是机制砂与天然砂最明显的区别之一。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还有级配较差,细度模数偏大,表面粗糙,颗粒尖锐有棱角等特点。因此,工程界普遍对采用机制砂来配制混凝土特别是高强度混凝土心存疑虑,对其性能更是缺乏了解,导致机制砂混凝土在一些重要构件和部位中的应用受阻。本文参考宣威高速公路机制砂混凝土科研课题研究,以编制宣威高速公路机制砂混凝土专用回弹测强曲线为目的,采用宣威高速公路混凝土工程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试验,参考设计资料中给出的混凝土配比,分C30、C40、C50、C55和C60五个强度进行配合比试配和优化调整,同时每种强度混凝土配合比中均设计石粉含量为3%、5%、7%和10%用以对比。进行试块制作和养护,按照龄期进行回弹试验、碳化深度试验和抗压强度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宣威高速公路工程机制砂混凝土专用回弹测强曲线,数据误差满足规范对专用测强曲线的要求,同时进行现场钻芯取样验证曲线,符合工程实际情况。将四种石粉含量试块的抗压强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配制中等强度混凝土时可适当增加配合比中的石粉含量,石粉含量在7%左右时机制砂混凝土强度达到最高;在配制高等强度混凝土时要适当降低配合比中的石粉含量,石粉含量在3%左右时机制砂混凝土强度最高。即中等强度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而高等强度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石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宣威高速公路机制砂混凝土工程回弹专用测强曲线的建立,填补了云南地区机制砂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技术的空白,提高了机制砂混凝土回弹检测技术的精确度,对于云南地区推广使用机制砂混凝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由于本次试验用混凝土原材料和配比的局限性,建立的回弹专用测强曲线仅限在宣威高速公路混凝土工程中使用。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existing natural sand resource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engineering, the use of machine-made sand has become the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future. It is inevitable to produce a certain amount of stone powder with diameter less than 75 渭 m during the production of machine-made sand,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machine-made sand and natural sand. Compared with the natural sand, the machined s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or gradation, larger fineness modulus, rough surface and sharp and angular grain. Therefore, engineering circles generally have doubts about the use of machine-made sand to prepare concrete, especially high-strength concrete, and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its performance, which results in the block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in some important components and parts. In this paper, referring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mechanism sand concrete of Xuanwei Expressway, with the purpose of compiling the springback curve of the concrete of Xuanwei Expressway, the raw materials used in the concrete engineering of Xuanwei Expressway are used for the test.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crete ratio given in the design data, the mixture ratio of C30C40C50C55 and C60 is tested and optimized.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in each concrete mixture ratio is 3% and 10% respectively. The springback test, carbonation depth test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test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age of the test block, and the test data were analyzed, and the springback strength curve for the mechanism sand concrete of Xuanwei Expressway Project was obtained. The data error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ecification for the special strength measurement curve, and the field core sampling i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curve,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engineering situation. The data of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four kinds of stone powder samples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in mix ratio can be increased properly when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is about 7%, and the strength of machined sand concrete can reach the highest when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is about 7%. In the preparation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in mix ratio should be reduced appropriately, and the strength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is the highest when the content of stone powder is about 3%. That is,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medium strength machined sand concret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ne powder content, while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igh strength machined sand concret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ne powder cont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trength measurement curve for concrete resilience in Xuanwei Expressway filled the blank of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for the strength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in Yunnan area, and improved the precision of springback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It can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use of machine-made sand concrete in Yunnan area, but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raw material and ratio of concret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strength measurement curve established for springback is only used in concrete engineering of Xuanwei Expressway.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建国;荆禄波;梁胜国;;浅谈机制砂的制备技术与质量管理[J];山西交通科技;2009年05期

2 姜旭平;;浅谈机制砂的制备及其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02期

3 王吉平;包春剑;;机制砂在湖北恩来恩黔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12年09期

4 何继川;;机制砂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年01期

5 王自强,皮永诚;重庆地区机制砂发展现状与展望[J];重庆建筑;2003年06期

6 喻建伟;姜伟;;机制砂混凝土的应用试验[J];华南港工;2006年04期

7 苏斌;;浅谈机制砂的研究与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04期

8 孟魁;张芳玲;;机制砂在公路施工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7年04期

9 杨普新;陈四来;;机制砂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年05期

10 余崇俊;吴大鸿;梅世龙;;机制砂高标号混凝土研究现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子明;韦庆东;兰明章;;国内外机制砂和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现状及发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勇军;;浅述机制砂的使用特性[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 颜海荣;毛迪辉;朱家瑜;;宏业采石厂生产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家全;白延平;金超;;整形机制砂混凝土应用技术[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吴建林;任启欣;蒋正武;张长贵;;机制砂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研究[A];首届机制砂石生产与应用技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6 韦庆东;冷发光;周永祥;田冠飞;王子明;;国内外机制砂和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应用现状[A];“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2008年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蒋正武;任启欣;吴建林;张长贵;;机制砂特性及其在混凝土中应用相关问题研究[A];首届机制砂石生产与应用技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8 张军旺;;水泥砼中机制砂的应用与质量控制[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张胜;周以林;;一种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的设计方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孟刚;吴超;张凯峰;冯涛涛;欧阳孟学;王晓峰;;西北地区机制砂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A];中国砂石协会2013年会第二届砂石行业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tD;宁波加快发展机制砂[N];宁波日报;2011年

2 袁竟;浙江 宁波加快发展机制砂[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 王子明 韦庆东 兰明章;机制砂在高强混凝土中的作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4 卜祥;机制砂在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N];中华建筑报;2012年

5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忻阜高速:科技带来生态环保[N];山西经济日报;2009年

6 郑河;鹏胜治理废矿山赚大钱[N];中国矿业报;2002年

7 见习记者 黄合 记者 龚哲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决定废止《宁波市砂石灰市场管理规定》[N];宁波日报;2011年

8 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忻阜高速:科技应用的全国典范[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9 高海龙;忻阜科技示范工程主打“节约”牌[N];中国交通报;2010年

10 远方;党员先进性在工地闪光[N];中华建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基伟;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何盛东;机制砂混凝土及其预应力梁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王稷良;机制砂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王雨利;低强度等级泵送高石粉机制砂混凝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郑怡;石灰岩质机制砂混凝土的长期变形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符发;高性能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2 程兴旺;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与优化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3 赵社民;机制砂品质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于俊杰;机制砂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5 李泽刚;昆明地区地下结构机制砂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严睿;昆明地区地下结构机制砂混凝土构件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7 谢华兵;机制砂粒形与级配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国庆;聚合物表面接枝改性机制砂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张振升;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配比与超高泵送试验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10 宁成晋;高强高性能机制砂混凝土关键技术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920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20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1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