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应变模态的连续梁动挠度识别

发布时间:2018-05-27 18:31

  本文选题:应变模态 + 动挠度 ; 参考:《工程力学》2017年01期


【摘要】:为了实现基于应变测量的连续梁动挠度识别,提出了一种基于应变模态的梁结构动挠度监测方法。利用应变传感器进行应变测试获得梁的动应变数据,由动应变数据的互相关函数求出应变模态振型,利用应变-位移转换关系求出位移模态振型,再由动应变数据和应变模态振型计算出位移模态坐标,最后根据计算出的位移模态坐标叠加位移模态振型得到梁结构的实时挠曲线,从而实现对动挠度的监测。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对连续梁在脉冲激励及地震作用下的动挠度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进行了简支梁力锤锤击实验。数值模拟及实验的结果表明,基于应变模态监测梁结构动挠度是可行的,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Abstract]: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dynamic deflection of continuous beam based on strain measurement, a dynamic deflection monitoring method for beam structure based on strain mode is proposed. The dynamic strain data of the beam are obtained by strain measurement by strain sensor, the mode shape of strain mode is obtained from th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of dynamic strain data, and the modal mode of displacement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strain-displacement transformation relation. Then the displacement modal coordinate is calculated from the dynamic strain data and the strain modal mode shape. Finally, the real-time deflection curve of the beam structure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ed displacement modal coordinate superimposed on the displacement modal vibration model, thus realizing the monitoring of the dynamic deflection. In order 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the dynamic deflection of continuous beam subjected to impulsive excitation and earthquake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the hammering experiment of simply supported beam is carried ou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feasible and accurate to monitor the dynamic deflection of beam based on strain mode.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206,51208165)
【分类号】:U4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培英,陈厚群,李同春,邓昌;用应变模态技术诊断梁结构的损伤[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2 秦文科;鲁丽君;查小鹏;;结构应变模态获取途径的理论与仿真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3期

3 张开银,,刘成林;时域应变模态分析的理论与应用[J];武汉钢铁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邓焱,严普强;梁及桥梁应变模态与损伤测量的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5 方治华,顾永强,贾宏玉;等截面弹性梁的应变模态分析[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丽;易伟建;吴高烈;;结构局部损伤诊断的应变模态方法——分析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3期

7 孙建刚;郭巍;;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弯曲薄板结构损伤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8 李晓波;李鹏;卢达义;;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9 李桂青;马斌;;应变模态对梁结构损伤的变化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03期

10 李德葆,诸葛鸿程,王波;实验应变模态分析原理和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培英;吴亚忠;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损伤程度直接指标法[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王亚涛;谭静;陈辉;应怀樵;;结构在不同约束下的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试验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毛东建;;基于应变模态对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探讨[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顾培英;邓昌;汤雷;;工作应变模态时域识别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单一男;武湛君;王奕首;;基于应变模态的复合材料板结构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复合材料与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许斌;刘崇武;;基于光纤光栅宏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10 张开鹏;吴代华;李卓球;;基于均值变点检验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培英;基于应变模态技术的结构损伤诊断直接指标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包振明;基于应变模态法智能识别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构件裂纹[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涛;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检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文欢;基于应变模态识别FRP层合梁板刚度的方法[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3 耿栋;基于动应变的梁式桥梁动挠度识别[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珊;高速列车构架应变模态分析与改进[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刘银纬;基于应变模态的压电智能层合板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任志浩;基于工作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刘事超;基于应变模态的滑动电接触轨道损伤分析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黄春阳;梁式结构应变模态识别方法及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9 郭巍;基于应变及应变模态变化率的薄板损伤数值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10 聂振华;基于应变模态的圆拱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43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43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