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体隧道围岩及支衬体系空间力学特性
本文选题:堆积体隧道 + 围岩应力 ; 参考:《公路》2017年02期
【摘要】:为研究堆积体隧道围岩和支衬体系受力空间变化规律,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法模拟隧道施工过程,得到了洞室周边围岩和支护结构应力随掌子面开挖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对不同部位围岩扰动大小存在较大差异,扰动后拱部围岩应力强度较小,拱脚和边墙围岩应力强度最大,仰拱围岩应力波动较大但量值总体偏小;管棚在隧道开挖前后受力状态发生明显改变,支护和衬砌过程中有微小波动;拱部系统锚杆对于维持围岩临时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作为永久支护对围岩长期稳定作用不大,锁脚锚杆在下台阶开挖以及隧道长期稳定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支拱部受拉、边墙和拱脚受压显著,其中拱腰、拱脚分别为拉、压控制性截面;与钢筋混凝土强度相比,二衬受力较小,具有较大的强度储备。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patial variation law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lining system of accumulative tunnel, the process of tunnel construction was simulated by using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the stress variation process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around the tunnel with the excavation of face wa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disturbance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surrounding rock in tunnel excavation. The stress intensity of arched wall rock is smaller, the stress intensity of arch foot and side wall rock is the largest, and the stress fluctuation of inversed wall rock is larger, but the value of value is generally small. The stress state of the pipe shed changes obviously before and after the tunnel excavation, and there are slight fluctu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supporting and lining, and the arch system bolt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temporary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However, as permanent support, i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locking bol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xcavation of lower steps and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unnel. Compared with the strength of reinforced concrete, the second lining has less stress and has a large strength reserve.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
【基金】:陕西省工业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15GY18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31082116011 陕西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16SF-412
【分类号】:U4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珍;;西南某堆积体潜在变形破坏模式及力学参数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29期
2 刘志军,郑达,赵华;某水电工程近坝堆积体最危险滑动范围确定及其稳定性评价[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朱继良,黄润秋;某水电站坝前堆积体稳定性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08期
4 朱继良,张诗媛;某堆积体开挖后的稳定性三维数值模拟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6期
5 巨能攀;涂国祥;邓辉;;四川某公路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5年S1期
6 张天明,苏红兵;滑坡堆积体上坝基防渗处理设计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4期
7 陈强;聂德新;李树武;;澜沧江乌弄龙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山地学报;2006年01期
8 晏长根;祁生文;伍法权;廖荣贵;苏天明;;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库尾段藏碉群斜坡巨型堆积体的成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9 陈强;聂德新;王维早;李树武;;结义复合堆积体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06年02期
10 巨能攀;黄润秋;涂国祥;;含水砂层对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郭朝旭;;松散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过程的实验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刚;晏鄂川;程江涛;雷东;;库区移民城镇弃碴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护设计[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唤龙;孙毅;周德培;肖世国;;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坡体结构及变形规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李秋怡;开始最后的“大扫除”[N];四川日报;2008年
2 记者 熊蕊 实习记者 吴敏;抓好广元堡应急排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N];雅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立彬;易贡山体滑坡抢险减灾获巨大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记者 王建新;西藏易贡灾区抢险工作加紧进行[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钟振宇;再战小岗剑壅塞体[N];四川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自高;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甘建军;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4 涂国祥;西南河谷典型古冰水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郭健;库水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促滑治理的过程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旭东;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土壤侵蚀过程[D];西南大学;2015年
2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建明;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规律及测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李叶鑫;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D];西南大学;2015年
5 王涛;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水蚀模拟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丁亚东;生产建设项目依坡倾倒堆积体侵蚀产沙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7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欣泽;马湖滑坡群发育特征与形成、演化过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9 陈伟强;频发微震作用下三峡库区巨厚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10 吴德志;红层堆积体高边坡稳定性及预加固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4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194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