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沥青微观形貌与流变性研究SBS改性对其老化的影响
本文选题:道路工程 + AFM形貌图 ; 参考:《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7年03期
【摘要】:通过考察沥青的纳米微观形貌和流变性变化,探讨了SBS改性剂对沥青老化性能影响的微观机理。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定SBS改性前后2种沥青的3种老化状态[原状、旋转薄膜烘箱老化(RTFOT)、RTFOT+压力容器老化(PAV)]的微观形貌变化。同时,利用旋转黏度计(RV)和动态剪切流变仪(DSR)测定了2种沥青在上述3种不同老化阶段的135℃旋转黏度、抗车辙因子和疲劳开裂因子。结果表明,加入SBS改性剂,在原状和RTFOT+PAV老化阶段,比相应的基质沥青增加了"蜂状结构"的"崎岖"程度,但在RTFOT老化阶段,"崎岖"程度则减轻;因老化而引起的"蜂状结构"数量的减少,与沥青黏度增加和抗车辙因子指标增大的趋势正相关;表征"蜂状结构"AFM因子中的面积差因子与沥青老化进程中旋转黏度和抗车辙因子指标呈现显著线性相关的关系。
[Abstract]:The microcosmic mechanism of the effect of SBS modifier on the aging properties of asphalt was investigated by investigating the changes i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asphalt. The micromorphology of 2 kinds of bitumen (original, rotary film oven aging (RTFOT) and RTFOT+ pressure vessel aging (PAV)) were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Rotation viscosity (RV) and dynamic shear rheometer (DSR)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otational viscosity, anti rutting factor and fatigue cracking factor of 2 kinds of asphalt at the 3 different aging st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ding SBS modifier to the original and RTFOT+PAV aging stages increased the "bumpy" degree of the "bee like structur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matrix bitumen. The "bumpy" degree decreased in the RTFOT aging stage,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bee like structure" caused by aging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sphalt viscosity and the increase of anti rutting factor index, and the area difference factor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ee like structure" AFM factor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phase with the rotation viscosity and the anti rutting factor index in the asphalt aging process. A close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道路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328)资助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濉溪;;沥青老化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分析[J];山西建筑;2007年12期
2 丰晓;叶奋;黄彭;;基于沥青老化的红外光谱羰基吸光度分析[J];建筑材料学报;2008年03期
3 张秀微;陈卫兵;方锐;李磊;刘欢;;沥青老化与再生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6期
4 徐静;洪锦祥;刘加平;;沥青老化机理综述[J];石油沥青;2011年04期
5 杨晓君;;沥青老化规律及再生机理[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年01期
6 徐小娟;;沥青老化原因及评价方法[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07期
7 张海涛;何佳轩;;沥青老化临界状态与极限状态的确定[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8 石占斌;尹秀杰;张文华;张红华;;沥青老化方式对沥青性能的影响[J];建材世界;2012年05期
9 刘圣洁;;沥青老化行为的灰色突变研究[J];科技导报;2012年Z1期
10 张红梅;边开磊;刘圣洁;徐东;;基于灰色突变理论的沥青老化行为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铮;刘花香;;降低用户沥青贮存过程中的老化[A];第六届全国路面材料及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海军;黄晓明;;道路沥青老化性状分析及评价[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3 张建中;马星云;边祥成;苏衍岭;;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研究[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11)[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耿九光;沥青老化机理及再生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婕;道路沥青五次老化再生微观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波;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技术的温拌沥青老化过程中粘附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樊钊甫;基于沥青老化的沥青微观特性基础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田晓;石油沥青老化/硬化机理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5 栗培龙;道路沥青老化行为与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6 纪小平;路面沥青老化的非线性模拟及再生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7 戴旭;重交道路沥青老化再生机理及多次再生性能分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8 邱隆亮;SBS改性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震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沥青老化预测系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10 马莉殟;道路沥青的老化动力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1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4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