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0 20:57

  本文选题:近断层地震动 + 破裂前方效应 ; 参考:《振动与冲击》2017年21期


【摘要】:为研究近断层脉冲效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对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以苏通大桥斜拉桥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化的集总参数模型表征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建立了考虑SSI效应的结构动力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破裂前方效应脉冲、滑冲效应脉冲和无脉冲三组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相对于塔底固结模型,SSI效应降低了斜拉桥自振频率,并改变了高阶振型的产生次序;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SSI效应可增大主塔位移响应,对其内力有削弱作用,并可降低纵桥向激励时主梁的位移和内力响应,但横桥向激励时,脉冲效应地震动作用下SSI效应明显增大了主梁的响应;脉冲效应地震动引起斜拉桥地震响应明显高于无脉冲地震动,滑冲效应主要影响纵桥向激励时主塔响应以及纵桥向(或横桥向)激励下主梁响应,破裂前方效应对横桥向激励下主塔响应影响更加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大跨斜拉桥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提供借鉴。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near-fault pulse effect an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SI) effect on seismic response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a systematic lumped parameter model i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foundation soil, taking the cable-stayed bridge of Sutong Brid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 numerical model of structural dynamics considering SSI effect is established.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three groups of near-fault seismic action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ower bottom consolidation model, the SSI effect reduces the natural frequency of cable-stayed bridge and changes the generation order of higher-order vibration modes, and the lower SSI effect can increase the displacement response of the main tower and weaken the internal force. It can reduce the displacement and internal force response of the main beam under longitudinal excitation, but the SSI effect increases the response of the main beam obviously under the excitation of the transverse bridg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cable-stayed bridge caused by ground motion with pulse effect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pulse ground motion. The slip impact effect mainly affects the main tower response of longitudinal bridge and the main beam response under longitudinal (or transverse) excitation. The effect of fracture front on the response of main tower under transverse excitation is more significant. Th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seismic design of long span cable-stayed bridges under near-fault seismic ac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110)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JZ-007)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KYLX15_0086)
【分类号】:U442.55;U44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秋梅;;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结构反应及结构减隔震性能影响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3年01期

2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跨斜拉桥[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年05期

3 兰海,史家钧;大跨斜拉桥结构的综合监测[J];结构工程师;2000年02期

4 王滔;郭恩栋;张丽娜;胡煜文;;大跨斜拉桥地震动最不利输入方向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7年04期

5 马晓昕;赵人达;;大跨斜拉桥动力分析[J];四川建筑;2009年04期

6 张飒;王达磊;马如进;;基于寿命周期的大跨斜拉桥养护手册架构[J];上海公路;2011年01期

7 徐永明,石洞;大跨斜拉桥造价最优结构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3期

8 徐秀丽,刘伟庆,王滋军,王仁贵;大跨斜拉桥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研究[J];桥梁建设;2005年04期

9 龚志刚;大跨斜拉桥用抑振装置—磁流变液阻尼器[J];世界桥梁;2005年01期

10 肖光宏;张秋陵;黄明海;;几何非线性对大跨斜拉桥稳定性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永明;石洞;;大跨斜拉桥造价最优结构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2 顾安邦;向中富;贺学峰;许晓峰;廖海黎;徐谋;李红霞;;大跨斜拉桥抗风、抗震和稳定性分析[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公路设计与施工卷[C];2002年

3 杨德圣;黄盛楠;宋波;陆新征;;大跨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分析[A];第22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3年

4 徐永明;石洞;;大跨斜拉桥最优设计CAD系统[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时国勤;刘振生;刘庆华;刘庆华;;大跨斜拉桥的设计风荷载与地震作用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方志;邓德全;;大跨斜拉桥的施工检测及整桥结构的静动力性能测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6年

7 郑荣跃;简小生;俞凯磊;;基于事件树分析法的大跨斜拉桥施工事故分析[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金奇峰;卜东平;;V形山谷高墩大跨斜拉桥综合施工技术[A];第十九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黄景琦;岩体隧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郭棋武;大跨斜拉桥的非线性及可靠性分析[D];湖南大学;2007年

3 张季;层状场地中地铁隧道群对地震动的放大作用[D];天津大学;2013年

4 蔡东升;CFRP索长大跨斜拉桥结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晨阳;地震动空间效应下超千米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孔锦秀;地震动特性对液化场地桥梁桩基础动力反应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李永恒;基于地震动随机合成的地震风险曲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周腾;支承体系对大跨斜拉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张凡;脉冲型地震动人工合成方法及其对大跨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D];东南大学;2016年

6 李大海;大跨斜拉桥健康度评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谢逍;基于地震动信号的车辆定位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8 朱礼平;基于递推随机有限元方法的大跨斜拉桥随机动力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梅涛;大跨斜拉桥地震能量破坏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10 卞广为;大跨斜拉桥有限元模型修正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5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45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b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