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桥梁振动监测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研究
本文选题:光纤 + 加速度传感器 ; 参考:《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光纤传感测试技术由于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能够实现远距离传输、便于复用成网等优点,已成为工程结构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主要根据桥梁振动监测的实际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45°F-P腔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设计方案,并通过传感机理分析、结构优化设计、传感介质优选、封装工艺及性能考核试验等研究,研制出了能够满足桥梁振动监测要求的FP-45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第一,通过对桥梁结构振动特性分析、加速度信号感知途径及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传感原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45°F-P腔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借鉴已有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将45°镜面引入F-P腔中,有效解决了现有光纤加速度传感器的一阶共振频率与灵敏度的矛盾关系,在不增加质量块质量的前提下显著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第二,在对传感器的敏感单元(悬臂梁、基座、质量块、微调螺栓)和传感单元(F-P腔、内置45°镜面钢管、传感光路)结构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确定了传感器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尺寸。该传感器外形尺寸为120 mm×80 mm×45mm,具有结构小巧、重量轻、现场安装简便的优点。第三,通过对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的传感介质(主要包括光纤、反射膜和G-lens自聚焦透镜等)的优选试验,确定了最优的光纤芯径、反射膜尺寸和F-P成腔结构。当采用9/125μm的光纤及同芯经的G-lens和2×1耦合器,直径为1.5mm、反射率为90%的镀银膜和全反膜内置结构时,可显著增加光束耦合到光纤中的光束强度,并获得最好的F-P腔干涉条纹对比度,提高了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的稳定性。第四,在对传感器的全反膜粘贴技术、G-lens透镜的封装技术和整体结构封装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传感器的封装工艺,制作出了FP-45光纤加速度传感器,并对其进行了性能考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测量量程、灵敏度、频率测试范围、频率响应特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适用于桥梁结构振动的长期监测。
[Abstract]:Optical fiber sensing testing technolog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health monitoring because of its strong ability of resis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high measurement precision, good stability, long distance transmission and easy reuse to form a network.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 of bridge vibration monitoring, a design scheme of fiber-optic acceleration sensor based on 45 掳F-P cavity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FP-45 fiber optic accelerometer which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bridge vibration monitoring has been developed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packaging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 test. The main research work and innovative achievement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ridge structur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acceleration signal sensing approach and fiber F-P acceleration sensor principle analysis, A design scheme of fiber-optic acceleration sensor based on 45 掳F-P cavity is presented.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fiber-optic F-P accelerometer, the 45 掳mirror surface is introduced into F-P cavity, 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first order resonance frequency and sensitivity of the existing fiber-optic accelerometer. The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out increasing the mas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sensor sensitive elements (cantilever beam, base, mass block, fine-tuned bolt) and sensing unit (F-P cavity, built-in 45 掳mirror steel tube, sensing optical path),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each component of the sensor are determined. The size of the sensor is 120mm 脳 80mm 脳 45mm,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structure, light weight and easy installation. Thirdly, the optimal optical fiber core diameter, reflective film size and F-P cavity structure are determined by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the sensing medium (mainly optical fiber, reflective film and G-lens self-focusing lens) of the fiber F-P accelerometer. When we use 9 / 125 渭 m fiber, G-lens and 2 脳 1 coupler with 1.5mm diameter and 90% reflectiv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beam coupled to the fiber can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best contrast of the interference fringes of F-P cavity can be obtained. The stability of F-P accelerometer is improved. Fourth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ackaging technology of the G-lens and the packaging technology of the whole structure of the sensor, the packaging technology of the sensor is determined, and the FP-45 fiber optic acceleration sensor is fabricated. The performance test was also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nsor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in measuring range, sensitivity, range of frequency measurement, frequency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iability, and is suitable for long-term monitoring of bridge structure vibration.
【学位授予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温加速度传感器[J];仪器仪表通讯;1972年05期
2 盛党红;高α值加速度传感器标定方法的理论探讨与分析[J];无损检测;1999年12期
3 ;一种汽车加速度传感器冷却系统[J];传感器世界;2014年02期
4 姚志昌,徐茂锋,杨志伊;振动用加速度传感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J];中国设备管理;2000年05期
5 李立京,李醒飞,张国雄;利用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测量电梯运动特性[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1年06期
6 吴慧新,韩晓林;加速度传感器互易校准的新方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1年02期
7 张中平;微硅高g加速度传感器工艺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2年04期
8 杨文硕;双岛五梁式微型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分析[J];计量学报;2002年03期
9 于桂臻,孟伟,任国晶;谐振梁在高量程加速度传感器非线性测试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04年02期
10 周令,余小华,毕艳;微机械3031型加速度传感器特点分析及应用[J];电测与仪表;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代华;袁刚;赵艳;侯向红;;一种六维加速度传感器原理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杨文硕;杨利娟;刘传洋;;高频微加速度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研究[A];2009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茅盘松;孟军;;微硅加速度传感器的发展[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达明;袁丽冬;;加速度传感器在倾斜测量中的应用[A];2000全国力学量传感器及测试、计量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5 孙景峰;杨庆新;张闯;杨文荣;刘福贵;;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外围电路的研究与设计[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文荣;杨庆新;孟红芳;陈海燕;刘素贞;;磁流体加速度传感器磁场的分析与设计[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丽娜;董金明;赵琦;;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计步器系统[A];全国第二届嵌入式技术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刘国文;薛旭;张承亮;万蔡辛;刘雪松;李丹东;;一种“三明治”加速度传感器研究[A];微机电惯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惯性技术发展动态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1年
9 彭泳卿;陈青松;邹江波;;电容式加速度传感器的压膜阻尼分析与设计[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2)[C];2010年
10 钟秋海;张高明;李宪玉;;加速度作用下人体血容量数学模型辨识方法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寅虎;加速度传感器期待大市场[N];中国电子报;2004年
2 卢庆儒;应用广泛的3轴加速度传感器[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3 徐岩 编译;可靠性好的应变型加速度传感器[N];电子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赵艳秋;加速度传感器手机应用升温 特色应用带动技术升级[N];中国电子报;2010年
5 成都 温成宜 编译;加速度传感器用的驱动电源[N];电子报;2013年
6 ;MEMS为手机增添卖点[N];中国电子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荣;国投资产管理公司 拟转让联能科技9.68%股权[N];中国证券报;2011年
8 记者 邰举;机主跌倒手机可自动求救[N];科技日报;2007年
9 意法半导体大中国区模拟及传感器事业部技术市场经理 吴卫东;MEMS加速度传感器:市场持续增长业界期待双赢[N];中国电子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艳秋 冯晓伟 冯健;开发商借MEMS增势拓展加速度传感器组合新应用[N];中国电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晶晶;基于冗余并联机构的压电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袁刚;六维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系统及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张新;应变式三维加速度传感器设计及相关理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4 汪延成;仿生蜘蛛振动感知的硅微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曾楠;光纤加速度传感器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6 王雷;数字智能三分量力平衡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7 张祖伟;基于声光效应的MEMS加速度传感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8 张兆华;MOS环振式数字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赵双双;微光学集成的高精度MOEMS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吴宇;微纳光纤环MOEMS加速度传感器理论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娟;基于跑道型谐振腔固支梁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付芳艳;高速公路防连环撞预警装置设计[D];郑州大学;2015年
3 徐磊;基于压电加速度传感器的木材无损检测仪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姚雪庭;摆锤式加速度传感器冲击校准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罗配良;193nm激光制作的珐珀加速度传感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王坤;一种V型悬臂梁结构的光纤F-P加速度传感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赵源;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的设计与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彭际群;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人体运动状态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飞龙;基于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跌倒检测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陶唐;基于ADXL345的动态人体姿势检测无线系统[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1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91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