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倾斜地表盾构隧道掌子面三维挤出破坏分析
本文选题:浅埋隧道掌子面 + 破坏分析 ; 参考:《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9期
【摘要】:为完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评价体系,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考虑倾斜地表及掘进深度的影响,推导浅埋隧道掌子面三维被动支护力的上限表达式,并进一步采用规划程序优化计算获得了极限支护力最优上限解.研究表明:掌子面支护力与土体黏聚力比随无量纲参数γD/c(γ为土体容重,D为隧道断面直径,c为土体黏聚力)、掘进深度与隧道埋深比、地面超载与黏聚力比大致呈线性变化趋势,而与隧道埋深与断面直径比、地表倾斜角度、内摩擦角呈非线性变化趋势.内摩擦角、地表倾斜角度、隧道埋深与断面直径比和掘进深度与隧道埋深比对被动破坏模式影响显著,而无量纲参数γD/c和地面超载与黏聚力比对被动破坏模式影响较小.
[Abstract]:In order to perfect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unnel face stability, based on the upper limit method of limit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inclined surface and tunneling depth, the upper limit expression of 3D passive support force of shallow tunnel face is deduced. The optimal upper limit solution of limit support force is obtained by programming progr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io of support force to soil cohesion is linearly varying with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纬 D / c (纬 -soil bulk density D = tunnel section diameter c = soil cohesion), the ratio of tunneling depth to tunnel depth, and the ratio of ground overload to cohesion. However, the ratio of buried depth to section diameter, the slope angle a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of the tunnel show a nonlinear trend. The angle of internal friction, the angle of surface inclination, the ratio of tunnel depth to section diameter and the ratio of tunneling depth to tunnel depth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passive failure mode, but the dimensionless parameter 纬 D / c and the ratio of ground overload and cohesion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assive failure mode.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477)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14122006)~~
【分类号】:U45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隧道掌子面前方的地质预测[J];铁道建筑;1997年05期
2 靳柒勤;杨峰;;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刚体平动运动单元上限有限元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4年03期
3 李斌;;隧道掌子面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及加固方法[J];现代隧道技术;2014年02期
4 段强;曹大明;贾延刚;;隧道掌子面画像处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06年01期
5 叶英;王梦恕;;隧道掌子面地质信息数字编录识别技术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黄平;方方;周建斌;李佳南;;基于隧道掌子面的放射性测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4期
7 刘彦文;;隧道掌子面稳定的几种解析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14年11期
8 郭佳奇;乔春生;;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及岩墙安全厚度研究[J];铁道学报;2012年03期
9 李斌;漆泰岳;高波;;隧道掌子面稳定的判定方法研究[J];路基工程;2010年04期
10 孙谋;刘维宁;;高风险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军伟;梅志荣;;全粘结型锚杆加固隧道掌子面强化机理研究[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苏茂鑫;李术才;薛翊国;李貅;张庆松;;隧道掌子面前方低阻夹层的瞬变电磁探测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薛建;曾昭发;田钢;王者江;;地震和地质雷达方法探测隧道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A];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刘智;田野;;浅埋隧道施工技术浅议[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朱浮声;李立新;万明富;;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与支护技术[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6 高文学;魏鹏巍;李志星;邓洪亮;颜鹏程;侯炳晖;;浅埋隧道施工过程数值模拟与监控分析[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7 吕和林;张搢;;铁路浅埋隧道抗震缝的设置[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8 杨年华;李俊桢;刘世波;;浅埋隧道敏感地段爆破掘进技术[A];铁道科学技术新进展——铁道科学研究院五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5年
9 周凤亮;谭凤安;孙金涛;;城市浅埋隧道控制爆破技术[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10 卓越;王Y"恕;[kWav;;浅埋隧道下穿浅基础建筑物注浆保护技术[A];第八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陈树青 通讯员 尤春颖 史少龙;我国首座严寒地区大跨浅埋隧道获国家级工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曹孝君;浅埋隧道爆破的地表震动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项志敏;浅埋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罗伟;浅埋偏压隧道稳定性分析及其可靠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凯;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及预支护受力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黄皓;基于离散元法的富水软弱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易运洋;隧道掌子面失稳模式及超前锚杆加固机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杨永轩;赣江过江盾构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D];南昌大学;2016年
5 薛智文;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掌子面前方岩体变形规律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6 张延欢;隧道掌子面围岩结构数字化获取与信息表征方法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7 魏琨;中山中路隧道掌子面稳定性与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志;破碎岩体隧道掌子面破坏机理及加固措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周艺;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刘阳;软弱围岩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判别及变形控制技术[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066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06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