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SV波斜入射下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分析
本文选题:沉管隧道 + SV波斜入射 ; 参考:《地震工程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在ABAQUS黏弹性人工边界时域波动方法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等效应力输入方法实现地震SV波倾斜入射,半空间算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进而基于所建立的斜入射方法研究地震波斜入射对海河沉管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SV波斜入射情况下,沉管隧道的地震响应规律与垂直入射时具有明显差异;随入射角增加,沉管隧道结构应力增大,应力较大点出现在沉管隧道的四个角点及隔墙与底板、顶板的连接处,其中中隔墙为最薄弱点;随入射角增加,侧墙和隔墙的相对最大水平位移增大,其中中隔墙位移最大;随入射角增加,沉管隧道结构竖向加速度峰值明显增大。因此在沉管隧道结构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地震波斜入射的影响。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baqus viscoelastic artificial boundary time domain wave method, the equivalent stress input method is used to realize the oblique incidence of SV wave. The half-space example shows that the method has good accuracy.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oblique incidence method, the influence of oblique incidence of seismic waves on seismic response of Haihe immersed tube tunnel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immersed tunnel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vertical incident, and the stress of immersed tunne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ident angle. The larger stress points appear in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immersed tunnel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artition wall and the floor and the roof, in which the partition wall is the thinnest weakness, and the relative maximum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side wall and the partition wall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cident angle, among which the partition wall displacement is the larges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ident angle, the peak value of vertical acceleration of immersed tunnel structure increases obviously.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oblique incidence of seismic wave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eismic design of immersed tunne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天津市土木建筑结构防护与加固重点实验室;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1CB0136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8389)
【分类号】:U452.28;U45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上海外环沉管隧道管段施工照片[J];岩土工程界;2003年08期
2 ;沉管隧道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J];岩土工程界;2003年10期
3 楼和岳;丹麦与瑞典越海连接工程提出沉管隧道延伸段新方案[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4年03期
4 ;水下沉管隧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J];中国公路学报;1997年01期
5 于书翰;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方式的选择[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S2期
6 詹德新,王兴权,刘祖源,肖明清;沉管隧道及其相关模型试验[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7 王兴铎;水下沉管隧道的发展及施工技术[J];中国铁路;2001年05期
8 庄道庆;沉管隧道的防水技术[J];东海海洋;2001年03期
9 唐英,管敏鑫,万晓燕;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01期
10 路石;上海黄浦江第一座沉管隧道6月建成[J];铁道建筑;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卫星;王克丽;景诗庭;;沉管隧道基础处理[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管敏鑫;严金秀;唐英;;沉管隧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3 金锋;;广州珠江沉管隧道设计工作中的几点体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张庆贺;高卫平;;沉管隧道施工阶段不同工况的受力性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5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华东地区第九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叶亮;丁文其;朱令;景骞;刘鹏;;基于正交设计的沉管隧道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伟;李蓉;;长江沉管隧道水下地基注浆加固材料研究[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通讯员 伍振 龙艳 李振勇;我国北方首条沉管隧道贯通[N];人民铁道;2012年
2 陈国雄邋通讯员 张健文;广州打捞局成功采用新工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3 通讯员 龙艳 李振勇;中国铁建召开沉管隧道技术交流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2年
4 记者 伍振 通讯员 龙艳;国内高震区首条沉管隧道创新成果丰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庞丹丽 通讯员 左西尧;变截面管段国内首创[N];广东建设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任晶惠;用专业技术服务交通建设[N];中国交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岳夏冰;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王翠;沉管隧道工程干坞及岸壁保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坤;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测控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邢建见;考虑临时支撑垫块的沉管隧道管段结构静力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李鹏明;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的实验与动力响应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4 刘言峰;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5 雷巨光;沉管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邱峰;沉管隧道施工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贵红;沉管隧道抗震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李丹;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接头影响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贤辉;结构优化在沉管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周莹;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处动力可靠度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07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07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