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跨度曲线刚构桥台阵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近断层地震动 + 曲线刚构桥 ; 参考:《振动与冲击》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研究近断层地震动对大跨度曲线刚构桥抗震性能的影响,以某一大跨度曲线刚构桥为原型,设计制作1/40缩尺比例模型,选取同一地震中的近断层地震动记录和远场地震动记录,利用多子台积木式模拟振动台台阵系统,完成了横向、纵向、横向+纵向一致输入及行波输入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近断层地震动中所含的速度脉冲会对曲线刚构桥的动力响应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行波效应会进一步提升其对结构响应的放大作用;近断层效应的放大作用对刚度较大的结构或者结构某一个方向更为明显,而行波效应对结构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由多点激励所激发的高阶反对称模态;与直线桥相比较,曲率半径会增大曲线梁桥的水平刚度,从而使近断层效应和行波效应对曲线桥的动力响应产生更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靠近断层的区域遭受同样的地震作用,曲线梁桥将产生更为严重的破坏,建议在抗震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处于断层附近的曲线桥结构。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near-fault ground earthquake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a long-span curved rigid frame bridge, a 1 / 40 scale model was designed and made with a large span curved rigid frame bridge as a prototype. Based on the near fault ground motion records and far field ground motion records of the same earthquake, the horizontal, longitudinal,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nsistent input and traveling wave input are completed by using the multi-substation building block simulation platform array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pulse contained in the near-fault earthquak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curved rigid frame bridge, and the traveling wave effect will further enhance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The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near-fault effect is more obvious to the structure with larger stiffness or in a certain direction, while the effect of traveling wave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depends mainly on the high-order antisymmetric mode excited by the multi-point excitation, which is compared with the linear bridge. The curvature radius will increase the horizontal stiffness of the curved girder bridge, which makes the near-fault effect and traveling wave effect more unfavorable to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curved bridge. Therefore, the curved girder bridge will suffer more serious damage due to the same earthquake action in the area near the fault. It is suggested that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urved bridge structure near the fault in seismic design.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150847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技创新项目(10101B10096037)
【分类号】:U442.55;U44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宁;李忠献;李杨;;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桥梁结构易损性曲面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4年S1期
2 石岩;王东升;孙治国;;近断层地震动下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J];桥梁建设;2014年03期
3 翟长海;张林春;李爽;谢礼立;;近场地震动对大跨刚构桥影响的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S1期
4 王辉;刘杰;申旭辉;刘勉;李青松;石耀霖;张国民;;断层分布及几何形态对川西及邻区应变分配的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4期
5 ;Seismic damage of highway bridges duri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09年02期
6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7 王东升,冯启民,翟桐;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琴;李华;赵增山;王文博;;龙卷风作用下某厂区轻钢结构损伤调查分析[J];江苏建筑;2017年02期
2 王勇;吕令毅;;龙卷风作用下输电塔结构的单向流固耦合分析[J];特种结构;2017年02期
3 张文娜;钱江;;核电站特种气密防火门在风致飞射物冲击作用下安全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7年05期
4 王美珍;吕令毅;;基于流固耦合龙卷风作用核电常规岛主厂房响应研究[J];工程建设;2017年03期
5 张文娜;钱江;;龙卷风作用及核电站结构极端风荷载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6年06期
6 肖琦;宋玉;孙海军;闫宾;;铁塔与抱杆耦合系统抗风能力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6年06期
7 王璋奇;齐立忠;杨文刚;;龙卷风作用下500kV输电铁塔强度分析[J];广东电力;2016年10期
8 王新;黄生洪;李秋胜;;龙卷风动态冲击高层建筑风荷载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16年09期
9 刘道永;吕令毅;;考虑龙卷风作用方位效应的矩形结构屋面风压分布研究[J];工程建设;2016年03期
10 贺沅平;危卫;顾兆林;;龙卷风风场下水面船舶倾覆的力学机理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炎;谢旭;申永刚;;近场地震作用下铁路减震桥梁地震响应研究[J];铁道学报;2012年12期
2 钟铁毅;吕吉应;张常勇;;铁路隔震连续梁桥地震碰撞响应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12年03期
3 许祥;刘伟庆;徐秀丽;周叮;;考虑限位器影响的山区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魏红一;逯宗典;王志强;;近场简支梁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特性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承根;高日;;高速铁路桥梁减震技术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年01期
6 张培震;;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9期
7 石耀霖;曹建玲;;中国大陆岩石圈等效粘滞系数的计算和讨论[J];地学前缘;2008年03期
8 何宏林;池田安隆;何玉林;东乡正美;陈杰;陈长云;田力正好;越後智雄;冈田真介;;新生的大凉山断裂带——鲜水河-小江断裂系中段的裁弯取直[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05期
9 何宏林;池田安隆;;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及模式的讨论[J];地震学报;2007年05期
10 张东宁;袁松涌;沈正康;;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关系的模拟实验[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启方;袁一凡;金星;丁海平;;近断层地震动的基本特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1期
2 杨迪雄;王汉兵;李刚;;近断层地震动对短肢剪力墙高层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6期
3 李明;谢礼立;翟长海;杨永强;;近断层地震动区域的划分[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4 江义;杨迪雄;李刚;;近断层地震动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对高层钢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09期
5 张长庚;杨迪雄;;近断层地震动和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的分形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年06期
6 赵志航;车伟;冯群;;基于移动平均分解的近断层地震动弹性反应谱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年04期
7 盛俭;薄景山;佴磊;邹春红;;近断层地震动场预测——以长春市为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2年02期
8 冯启民,邵广彪;近断层地震动速度、位移峰值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9 杨迪雄;王伟;;近断层地震动的频谱周期参数和非平稳特征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5期
10 石岩;王东升;孙治国;;近断层地震动下减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J];桥梁建设;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恩;周锡元;;近断层地震动速度大脉冲对典型结构影响的概述[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2 王峥峥;高波;臧万军;;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效应对大坝地震损伤反应的影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谢俊举;温增平;李小军;黄隽彦;;汶川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4 王栋;温瑞智;谢礼立;;上/下盘效应的影响因素[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明;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2 盛俭;长春市近断层地震动场预测[D];吉林大学;2008年
3 申彦利;基于概率的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启方;基于运动学和动力学震源模型的近断层地震动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胡进军;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及超剪切破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6 王栋;近断层地震动的上/下盘效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长庚;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形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赵晓芬;近断层地震动速度脉冲的识别方法及对隔震结构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3 赵占飞;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桥墩易损性评价[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4 颜晓伟;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大跨斜拉桥的复杂地震响应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李永兴;近断层地震下基于模糊控制的半主动隔震系统减震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6 杨开胜;近断层地震动时程和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多步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师骁;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隔震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8 薛汉方;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对RC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9 杨丕鑫;近断层地震动和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动力响应的混沌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潘建伟;近断层地震动的强度度量参数和层间位移谱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4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1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