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隧道多年冻土段隔热层厚度解析计算结果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7-16 16:10
【摘要】:寒区隧道保温层厚度解析计算结果需要根据隧址区气象条件进行修正,通过探究隧道多年冻土段隔热层厚度解析计算结果是否需要修正,以获得隔热层铺设厚度安全、适用的计算方法。基于多层圆筒壁热传导理论,结合由斯蒂芬公式计算得到的围岩最大融化深度,以围岩与初衬之间的温度为0℃作为控制条件,推导了隧道多年冻土段隔热层双层铺设时所需厚度的解析计算公式。进而对该解析方法计算结果存在的误差及来源进行分析,并将该解析方法和有限元数值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多年冻土段隔热层铺设厚度的解析计算结果略大于数值计算结果,其差值在1~2cm左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考虑到隔热层厚度的规格和工程安全系数,可认为对于隧道多年冻土段,隔热层铺设厚度解析计算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Abstract]:The analy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insulation thickness of the tunnel in cold region need to be revised according to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tunnel site. Whether the analytical calculation result of the insulation thickness of the permafrost section of the tunnel needs to be revised or not is explored to obtain the safety of the laying thickness of the insulation layer. Applicable method of calculation Based on the heat conduction theory of multilayer cylinder wall, combined with the maximum melting depth of surrounding rock calculated by Stephen's formula,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surrounding rock and lining is taken as the control condition. The analytical calculation formula for the thickness of the double layer insulation layer in the permafrost section of the tunnel is derived. Then, the error and source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 are analyzed,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analytical method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aly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sulation layer in the permafrost section of the tunnel are slightly larger than those of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and the difference is about 1~2cm. In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sulation layer and the engineering safety factor are taken into account. It can be considered that the analytical calculation method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insulation layer i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for the permafrost section of the tunnel.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4901070);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799740)
【分类号】:U4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赖远明,喻文兵,吴紫汪,何平,张孟喜;寒区圆形截面隧道温度场的解析解[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张耀;何树生;李靖波;;寒区有隔热层的圆形隧道温度场解析解[J];冰川冻土;2009年01期

3 王澄海;靳双龙;吴忠元;崔洋;;估算冻结(融化)深度方法的比较及在中国地区的修正和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4 陈建勋;罗彦斌;;寒冷地区隧道防冻隔温层厚度计算方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年02期

5 马建新,李永林,谢红强,何川;高寒地区隧道保温隔热层设防厚度的研究[J];铁道建筑技术;2003年06期

6 陈建勋;寒冷地区隧道防冻隔温层设计计算方法及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11期

7 夏才初;张国柱;肖素光;;考虑衬砌和隔热层的寒区隧道温度场解析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8 陈建勋,昝勇杰;寒冷地区公路隧道防冻隔温层效果现场测试与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04期

9 张耀;赖远明;张学富;;寒区隧道隔热层设计参数的实用计算方法[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水伟厚,高广运,韩晓雷,吕康成;寒区隧道围岩导温系数及其冻深分析[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2 刘为民,何平,张钊;土体导热系数的评价与计算[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3 肖建章,赖远明,张学富,喻文兵,张淑娟;青藏铁路旱桥的三维温度特性分析[J];冰川冻土;2004年04期

4 高志华,曾辉辉,刘志强,张明义;无单元伽辽金法及其在瞬态温度场中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4期

5 刘国玉;;达坂山公路隧道冻土工程问题和工程防治措施[J];冰川冻土;2006年06期

6 石云静;马巍;;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冻土融化深度预测的概率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1期

7 何维维;盛煜;周飞;张波;;多年冻土区矿山开采研究现状及展望[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8 白磊;李兰海;李倩;包安明;;新疆北疆地区季节性冻土结冻过程与日积温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2年02期

9 张中琼;吴青柏;;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预测[J];冰川冻土;2012年03期

10 罗彦斌;陈建勋;王梦恕;;隧道冻害等级的划分[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伟忠;向科;;严寒地区隧道中心排水管布置方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邵珠山;乔汝佳;王新宇;;高地温隧道温度与热应力场的弹性理论解[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3 张列;孙克国;;寒区富水隧道冻胀机理及防治措施[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赵勤俭;肖伟;易图兵;;浅论寒冷地区高速铁路隧道温度场变化特性及其影响[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峰;高速铁路长大隧道热力效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2 余莲;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及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毛雪松;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水热力场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4 汤国璋;多年冻土隧道开挖稳定性及其渗漏水特征分析[D];中南大学;2005年

5 谢红强;隧道工程热液固多场耦合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闫治国;隧道衬砌结构火灾高温力学行为及耐火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肖同刚;隧道软弱围岩—支护系统安全性分析评价及其工程应用[D];同济大学;2007年

8 吴珂;长隧道火灾湍流燃烧模拟及结构防火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赖金星;高海拔复杂围岩公路隧道温度场特征与结构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10 徐明新;隧道初期支护安全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寒区公路隧道二次衬砌环向裂缝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蔡田;基于温度效应的隧道二次衬砌受力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3 王小艳;路基不均匀变形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4 姚伟;寒区隧道冻害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佳祥;寒区隧道内气温分布规律预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6 吴剑;隧道冻害机理及冻胀力计算方法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马建新;高寒地区特长公路隧道温度场及保温隔热层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8 陈建勋;隧道冻害防治技术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9 孙文昊;寒区特长公路隧道抗防冻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姜波;管片散热对隧道联络通道冻结法施工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竞波,李恩英;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地区雪盖对地温的影响[J];冰川冻土;1981年01期

2 周幼吾,郭东信;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3 程国栋,王绍令;试论中国高海拔多年冻土带的划分[J];冰川冻土;1982年02期

4 徐e呑,

本文编号:212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2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