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的钢桥疲劳损伤与剩余寿命评估

发布时间:2018-07-25 06:00
【摘要】:提出基于车桥耦合动力分析的钢桥疲劳评估方法,建立车桥动力系统模型进行列车过桥耦合振动分析,求解桥梁构件疲劳应力,在此基础上,采用S-N曲线法对关键构件的疲劳损伤和剩余使用寿命进行评估。以一座铁路下承式钢桁梁桥为例,利用实测应力数据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与既有方法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并研究了车速和轨道不平顺对桥梁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所得构件疲劳应力与实测数据符合较好,能够对铁路钢桥疲劳损伤和使用寿命进行准确评估;列车速度对桥梁疲劳性能有显著的影响,构件疲劳损伤程度并不一定随着车速的提高而增大;轨道不平顺能够显著影响桥梁疲劳损伤累积,轨道平顺性越好,构件疲劳损伤程度越低,加强轨道维护、保持良好轨道状态能够有效延长铁路钢桥的疲劳使用寿命。
[Abstract]:A method of fatigue evaluation of steel bridge based on vehicle-bridge coupling dynamic analysis is put forward. The model of vehicle-bridge dynamic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vibration of train crossing bridge, and the fatigue stress of bridge member is solved. S-N curve method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fatigue damage and residual service life of key components. Taking a railway through steel truss bridge as an example,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measured stress data,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The effects of speed and track irregularity on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the bridg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tigue stress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nd it can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fatigue damage and service life of railway steel bridges, and the train speed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fatigue performance of the bridges. The fatigue damage degree of the component does not necessarily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peed; the track irregularity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fatigu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the bridge, the better the track ride comfort, the lower the fatigue damage degree of the component, and strengthen the track maintenance. Maintaining good track condition can effectively prolong the fatigue life of railway steel bridg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铁路局工务处桥检队;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BAK11B0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0362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15JB00300)
【分类号】:U448.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志国,王树栋;我国应急钢桥的研究应用与展望[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阮惠强;英国钢桥规范计算实例[J];广东建材;2005年09期

3 ;关于“321”装配式公路钢桥设计和研制的郑重声明[J];公路;2007年01期

4 张黎杰;朱卫华;刘海宁;;我国钢桥的发展[J];山西建筑;2007年11期

5 茹先古丽;;“321”装配式公路钢桥在交通保障应急中的应用[J];公路;2007年05期

6 苏磊;;钢桥稳定设计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9期

7 喻忠权;尧丹伟;;关注装配式公路钢桥的产品质量[J];公路;2007年09期

8 李永兴;邱安伟;陈明长;;我国钢桥的发展[J];河北企业;2007年12期

9 何家荣;;装配式公路钢桥的架设与管理[J];西南公路;2009年03期

10 潘川庚;;装配式公路钢桥机械辅助架设器具研制新成果[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庆田;吴冲;;我国公路钢桥规范设计中稳定规定存在的问题[A];2006钢桥科技论坛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刘玉娟;刘永健;孙昊;;装配式钢桥的现状与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黄耀怡;;关于我国新型铁路快速应急钢桥研制的若干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册)[C];1998年

4 潘际炎;;大跨度钢桥——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5 刘晓光;;钢桥建设中焊接技术新进展[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6 周可夫;张子华;杜骁;;中国公路钢桥运营现状分析研究[A];2006钢桥科技论坛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杜骁;张子华;周可夫;;无损检测技术在钢桥健康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A];2006钢桥科技论坛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徐关尧;朱杰;;装配式公路钢桥使用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A];中国钢结构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春生;钱慧;;钢桥腹板间隙面外变形疲劳研究综述[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玉玲;潘际炎;;常用钢桥结构修正系数的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炜邋见习记者 轩辕杨子;5套战备钢桥紧急送往灾区[N];西安日报;2008年

2 李军平;对日本钢桥建造技术的几点思考(上)[N];中国建设报;2013年

3 记者 何旭明邋通讯员 高书官 刘志;我市举行钢桥架设应急演练[N];邯郸日报;2008年

4 徐宝林;中国钢桥建设加速前行[N];经理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刘纪生;钢桥发展对钢铁业提出新需求[N];中国冶金报;2004年

6 李军平 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对日本钢桥建造技术的几点思考(下)[N];中国建设报;2013年

7 ;36小时架起3座钢桥[N];福建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吴家跃 本报通讯员 李晟 孔婕婷;快速打通救援抢险生命线[N];广西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罗忠河;我国移动钢桥取得长足进步[N];中国冶金报;2006年

10 徐志君;大跨径斜拉装配式公路钢桥研制项目通过鉴定[N];台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站站;钢桥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及钢材地震损伤指标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李莹;公路钢桥疲劳性能及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李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公路钢桥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刚;在役公路钢桥疲劳性能及剩余寿命评估[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阳;高温摊铺下钢桥桥面温度场及温度效应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3 耿鹏智;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体系钢桥的力学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刘祥基;钢桥节点的腐蚀磨损交互作用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常青;基于可靠度的钢桥设计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6 万杰;盘锦双台子河孙家可升降式钢桥检测实践[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周少颖;既有钢桥疲劳性能研究与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4年

8 孟会林;钢桥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及维护策略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周冬;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的钢桥涂装维护评价决策模型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10 林梅;钢桥疲劳性能及剩余寿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42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142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