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防撞护舷结构设计与应用
[Abstract]:Taking the composite collision fend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hip bridge collision with different bow shapes are studi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the bridge collision fender structure. Firstly,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ollision fender is improv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collision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and then D type and L type anti-collision fender are designed. The collision characteristics of 1000 t wedge-shaped bow ship with 3000t spherical nose bow ship and two kinds of structural anti-collision fenders are simulated on the platform of ANSYS/LS-DYNA software. The time-domai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llision force, deformation energy and depth of collision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two types of fender structure to different bow shapes, it is found that D fender has better protection effect on wedge-shaped bow ship, while it has no effect on bulbous bow ship. The L-type fender has better energy dissipation effect on both shapes of bow ship. It protects bridges and ship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e most reasonable structure type of collision fender is selected after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t present, L-type anti-collision fender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of pier of HongKong-Zhuhai-Macao Bridge, 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damage risk caused by collision of ship and bridge, and provide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anti-collision fender.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103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075303)
【分类号】:U44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我国全智能汽车自动防撞器世界领先[J];安全与健康;2002年19期
2 贺乐厅;孙利生;翟羽健;;高速公路中毫米波雷达防撞技术的研究[J];轻型汽车技术;2003年02期
3 陈国虞;张政权;;“柔性耗能防撞”项目技术的沿革[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05期
4 姜金辉;金允龙;潘溜溜;梁文娟;;桥梁防撞研究技术与方法[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8年01期
5 张少为;;近十年国内桥梁防撞研究述评[J];河南科技;2012年05期
6 柴慧理;;高速公路防撞隔离墙快速清洗装置及其使用工艺[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1年05期
7 赵树超;;浅析桥梁防撞技术[J];才智;2012年26期
8 杨渡军;;桥梁的防撞保护系统及其设计[J];国外公路;1984年05期
9 范彬,晏俊,王林;桥梁防撞结构数值模拟分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王平;方海;张强;;桥梁复合材料防撞方案研究[J];世界桥梁;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连军;刘芳;;铁跨公立交桥涵限高防撞方式探索[A];高速重载与普通铁路桥隧运营管理与检测修理技术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陈国虞;张澄;王礼立;黄德进;张忠伟;陆宗林;;桥墩柔性防撞问题研究的进展[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邓青儿;;跨海大桥通航孔主墩防撞设计探讨[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陈国虞;;桥墩防撞问题研究的进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5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谭之抗;;广东几座特大公路桥主墩防撞设计介绍[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1992年
6 陈国虞;张澄;倪步友;王礼立;黄德进;张忠伟;;怎样实现桥墩柔性防撞[A];第十六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冯玉涛;曹正洲;钟芸;黄明庆;马奎;;大跨径公轨两用斜拉桥防撞理念及设计[A];2012年全国桥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爱萍邋通讯员 杨宗保;各地桥梁防撞能力自、排查工作逐渐深入[N];中国交通报;2007年
2 记者 郑佳欣 通讯员 陈佳南;大桥“防撞衣” 识打“太极拳”[N];南方日报;2007年
3 邹斌 朱代炼 徐丹;国内首家桥梁防撞装备研究中心成立[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鹏;跨海大桥:能否防撞是大问题[N];北京科技报;2010年
5 岳通;穿上柔性吸能“防撞衣”[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6 特约记者 望作信邋通讯员 林仁哲;宜万大桥穿上长江首件浮式多级“防撞衣”[N];中国水运报;2008年
7 何屹;新型智能交通系统可防撞车[N];科技日报;2011年
8 周颖;科技护佑大桥防撞于未然[N];中国交通报;2007年
9 张明 赵乐乐 唐文竹;桥梁防撞保护研究[N];常州日报;2011年
10 张韶军;各路专家把脉桥梁防撞技术[N];中国交通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召兵;航道等级提升后桥梁船撞风险分析及防撞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2 戴哲伦;面向高速公路事故现场二次防撞的雷达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6年
3 郭杰锋;高桩基础防撞试验及防撞设计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张峰;跨海大桥桥墩防撞技术[D];同济大学;2007年
5 曲世琨;基于运营安全的高速公路人行天桥中墩防撞综合措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6 李荣威;聚氨酯—钢夹层结构在桥墩防撞中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姚丁茂;大客车防撞预警系统仿真平台的开发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罗勤;基于序列图像处理的桥墩防撞预警系统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00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0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