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_A1B情景下京杭运河21世纪中叶水资源条件时空演化
[Abstract]:With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the "activation" and reinstatement of the whole line of the Canal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the key is the allo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long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In this paper, the A1B scenario of IPCC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mean value of 20 years in 1981-2000) and in the future period (in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2041 to 2060 year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watersheds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are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ill decrease,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he Haihe River Basin will increase slightly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From this, we can see that the key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entire line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is to make us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outh to "transport" to the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as soon as possible, so as to realiz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anal north of the Yellow River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existing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the functions of the "Nanwang Water Distribution Hub Project" and the "North five Lakes" water tank can be restored as far as possible, so as to realize the "living stat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Beijing-Hangzhou Canal.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城镇更新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1410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955804)
【分类号】:U61;TV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论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战略和实施途径[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2 张永勤,缪启龙,何毓意,彭补拙;区域水资源量的估算及预测分析——以南京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3 邓慧平,吴正方,唐来华;气候变化对水文和水资源影响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1996年S1期
4 江志红;张霞;王冀;;IPCC-AR4模式对中国21世纪气候变化的情景预估[J];地理研究;2008年04期
5 李书恒;郭伟;;京杭大运河的功能与苏北运河段的发展利用[J];第四纪研究;2007年05期
6 黄震方,李芸,王勋;京杭大运河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及其旅游开发——以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清;;基于生态设计的外来入侵植物与城市可持续景观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2 张倬;杨文;郭晓敏;牛德奎;;京杭运河对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以淮安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3 温华洋;田红;卢燕宇;;安徽省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4 程相坤;任学慧;刘捷;;不同排放情景下大连地区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5 冯婧;秦天玲;高宇;李立新;;我国西南地区典型县城气温演变特征——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6 吕玉香;王根绪;;1990—2007年贡嘎山海螺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7 卓嘎;建军;边巴次仁;;1960-2004年金沙江径流量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8 许晓岗;陈盟坤;杜顺宝;;废弃采石迹地自然恢复的刺槐对降水变化的响应[J];北方园艺;2010年04期
9 滕明君;周志翔;王鹏程;郑忠明;谢启姣;;快速城市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结构特征与调控机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10 夏智宏;周月华;许红梅;;基于SWAT模型的汉江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梅;徐浙峰;;京杭大运河淮安段水质的多元统计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6期
2 刘党生;华迎春;谢海平;陈卫兵;高桂枝;李建军;;2007年京杭大运河扬州市区段和里下河段水质变化比较及对策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3 林留根;;江苏篇:面对运河——遗产廊道[J];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04期
4 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年03期
5 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4期
6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7 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2000年01期
8 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9 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J];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10 李伟,俞孔坚,李迪华;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J];城市问题;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斯中;沈建柱;;长江流域水利化绿化后降水量变化的定性计算[J];人民长江;1959年11期
2 李希国;谭鼎山;李传进;冯丽;;近40年来烟台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的关系研究[J];水文;2008年01期
3 李钦伟;张端梅;;九台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预测[J];地下水;2014年01期
4 宝哈斯高娃;乌英嘎;李春兰;银山;;近五十年卓资县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05期
5 赵小美;;嘉兴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8年01期
6 王喜华;卢文喜;龚磊;张蕾;;通榆县54年降水量变化特征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6期
7 刘蕾;彭量;张俊权;罗碧瑜;谢龙生;;近30年梅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1年08期
8 李捷;夏自强;郭利丹;王霞;;额尔齐斯河流域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人民黄河;2008年08期
9 陈起川;夏自强;郭利丹;杨富程;鄢波;;中亚湖泊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6期
10 周建康,黄红虎,唐运忆,朱红耕;城市化对南京市区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查菲娜;闫伟杰;赵艳梅;李红卫;王文博;;郑州市1971—2000年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张振鲁;谭俊龄;石洪华;张苏平;;降水量变化生态风险评估与调控对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潮汐及海平面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计算海洋物理专业委员会、山东(暨青岛市)海洋湖沼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莫荣耀;林海燕;胡东平;;连南年际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A];广东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2年
4 张卉;李春华;程永明;赵双巧;杨枚;;长治市近5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 第16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大气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防灾减灾[C];2014年
5 龙先菊;杨绍洪;罗冰;周艳;黄艳;;黔东南州生态文明试验区近49年气候条件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王善芳;刘桂才;李晓利;李树军;邱刚;;潍坊市近46年夏季气温及降水量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赵景波;周晓红;;咸阳渭河近代洪水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汪嘉涛;梁树献;;淮河流域新世纪十年水势分析[A];促进科技经济结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蚌埠市科协2012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见习记者 刘秋磊;未来黄河上游水量可能“减少”[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建军;北京上空可降水量变化特征的地基GPS观测与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5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65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