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二元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9 19:29
【摘要】:我国曾是自行车大国,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区块功能划分进一步细致,居民出行距离不断增加,对机动化出行的要求不断提升。近年来,一种省力、快捷、低价的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且发展迅速,同时也给道路交通带来诸多问题。电动自行车为两轮不稳定系统,理应与自行车共同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然而,由于其与自行车速度值具有明显差异,反而与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上的行驶速度更为相近。这种情况导致了电动自行车大量行驶于机动车道,在机动车辆间随意穿插,对机动车流造成严重干扰,同时对其本身的安全也是一种威胁。这说明现有的非机动车道,已经不能满足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同时行驶的需要,非机动车道设施亟待改善。本文将电动自行车和传统自行车统归为非机动车范畴,摩托车不在本文讨论范畴。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开始阐述研究的必要性,在阅读大量文献并思考形成总结以后,主要通过调查、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等方式,分析了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外轮廓特性、驱动特性、骑行特性及速度特性。接着,通过轨迹记录法,量测出电动自行车行驶时蛇形摆动范围。并通过视频记录法分析了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在有物理隔离条件下和无物理隔离条件下,在道路上的行驶位置。接下来,从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之间的超越行为、跟随行为和避让行为三个方面,描述了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之间干扰行为。基于西安市的视频调查资料,重点对超越行为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并对超越行为引起的跟随和避让行为也进行了一定的说明,从而明确了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相互干扰机理。下一步,针对有机非隔离栅和无机非隔离栅两种情况,描述机动车对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影响,明确了一般情况下道路上机动车和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之间的间距。最后,根据前面的研究成果,对城市非机动车交通设施的改善提出建议,主要是针对目前电动自行车在城市道路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情况,提出非机动车道宽度修正方法,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Abstract]:China used to be a biking country,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the function division of urban blocks is further detailed, the travel distance of residents is increasing, and the requirement of motorized travel is constantly raised. In recent years, a labor-saving, fast, low-cost means of transportation-electric bicycle-is popular with the majority of residents, and rapid development, but also brought many problems to road traffic. The electric bicycle is a two-wheel unstable system, and it should travel in the non-motorized lane together with the bicycl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lectric bicycle and the speed of the bicycle, it is more similar to the speed of the motor vehicle on the urban road. This situation has led to a large number of electric bicycles driving in the driveway, interleaved between motor vehicles, causing serious interference to the flow of motor vehicles, but also a threat to their own safety. This shows that the existing non-motorized lanes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bicycle and electric bicycle runn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the non-motorized lane facilities need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In this paper, electric bicycle and traditional bicycle are classified as non-motor vehicles, but motorcycles are not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necessity of the research. After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 and thinking and forming a summ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uter contour characteristics of bicycle and electric bicycle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literature reference. Driving characteristics, ri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speed characteristics. Then, the snake swinging range of electric bicycle is measured by track recording method. The driving position of bicycle and electric bicycle on the roa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ysical isolation and no physical isolation was analyzed by video recording method. Then, the interference behavior between the bicycle and the electric bicycle is describ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 transcendental behavior, the following behavior and the evading behavior. Based on the video survey data of Xi'an, this paper focuses on modeling, calculating, analyzing, and explaining the following and avoiding behavior caused by transcendental behavior. Therefore, the mutual interference mechanism between bicycle and electric bicycle is clarified. The next step is to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motor vehicle on bicycle and electric bicycle and to clarify the distance between motor vehicle and electric bicycle in general.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non-motor vehicle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mainly aiming at more and more situations of electric bicycle on urban roads, and puts forward a method to modify the width of non-motorized carriageway. Lay the found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1.1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永志;电动自行车[J];金属世界;2000年04期

2 商国华;欧洲电动自行车的分类[J];摩托车技术;2000年09期

3 商国华;发挥优势,将电动自行车打进国际市场[J];摩托车技术;2000年11期

4 蒋士桦;突破传统挑战未来的电动自行车[J];现代家电;2000年03期

5 卞永霖;电动自行车的改造[J];家用电器;2000年05期

6 缪金良;前程灿烂 任重道远 电动自行车[J];中国自行车;2000年09期

7 余世光 ,忻元敏;我国电动自行车产业仍孕育着新的发展动力[J];中国自行车;2000年11期

8 陈厚松;浅析电动自行车用各种电机性能的优劣[J];中国自行车;2000年12期

9 江国强;欧洲电动自行车市场[J];中国自行车;2000年12期

10 鲍泽军;推广电动自行车势在必行[J];中国自行车;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纪元;;浅议电动自行车限用问题[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2 孙良泉;王海瑛;刘世新;刘欣欣;孙莹;;山东省电动自行车满意度测评行业分析[A];2012年度标准化学术研究论文集[C];2012年

3 郑伶俐;;深圳电动自行车发展适宜性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2年

4 马金盛;冯川;尹虎;;电动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分析[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张蕊;张新天;冷传才;;电动自行车当量换算体系的初步研究[A];第七次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徐保伯;刘务华;刘怡;阳朝辉;;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及其动力电池的选择[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金良;孟良荣;;关于“电动自行车和电池"的几点思考[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8 宋二虎;王义新;陈隆;;浅析中国电动自行车的产业化之路[A];电动车及新型电池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周涛;詹琼华;;电动自行车驱动系统的发展概况[A];第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陆静;;继续关注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利用——地方政府可以对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回收做点什么?[A];环境公益诉讼开展与律师的作用——2005年全国律协环境与资源法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然 赵景芳;电动自行车:一路走好(待续)[N];天津工商报;2000年

2 记者张靖;本市不发展电动自行车[N];北京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崔进贤;北京 电动自行车有望放开[N];中国汽车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崔进贤;京城电动自行车销售树起联合大旗[N];中国汽车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钟鹏驰;武汉处罚电动自行车[N];中国汽车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崔进贤;听何祚庥院士“鼓吹”电动自行车[N];中国汽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钟鹏驰;湖北对电动自行车仍未“开禁”[N];中国汽车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崔进贤;北京电动自行车市场黯然的诀别[N];中国汽车报;2002年

9 张允平;让电动自行车合法上路[N];法制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余凯 刘娜 实习生 原永涛;电动自行车驶向何方[N];湖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文华;人—车—路环境下电动自行车动态性能与碰撞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广红;中山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范化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振兴;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管理的法治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陶思然;基于自行车与电动自行车的二元混合交通流特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陶梦江;电动自行车控制器研究与设计[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王闻宇;同步换档电动自行车控制器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培荣;电动自行车的人机工程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夏利娜;电动自行车制动系统仿真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晓伟;电动自行车自动检测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胡骁;新型电动自行车整车性能自动检测平台的研究与开发[D];浙江大学;2003年

10 石臣鹏;电动自行车交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85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985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5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