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浅埋弃土段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1 12:04
【摘要】:以龙洞堡机场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弃土段隧道大变形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隧道顺利通过剩余弃土段。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所处人工弃土段与经压密原生土体物理性质存在差异,小导管与袖阀管注浆无法在弃土层扩散,反而增加了覆土重度,增大了隧道上覆荷载;实践证明对剩余弃土段采取二重管双液注浆,其效果要明显优于上述两种注浆措施;掌子面预留核心土和掌子面锚杆有效控制了掌子面前方先行位移,剩余弃土段掌子面先行位移约占总位移的15%~18%,达到减少掌子面先行位移的目的;弃土段隧道开挖,上覆土体呈现出整体下沉趋势,通过拱脚注浆锁脚锚杆可以减少初期支护拱脚、边墙脚沉降和过大水平位移;通过数值计算分析表明弧形导坑法开挖时,安全系数最小值发生在隧道仰拱中部,其量值为3.36,初期支护安全系数均大于2.4,支护体系在施工阶段是安全的。
[Abstract]:Taking the Longdongbao Airport Tunnel as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he causes of the large deformation of the tunnel in the abandoned section a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make the tunnel pass through the remaining section of the abandoned soil smooth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rtificial abandoned soil section and the compacted primary soil in the tunnel. The grouting of small pipe and sleeve valve pipe can not diffuse in the abandoned soil layer, but increase the overburden and load on the tunnel. It has been proved by practice that the effect of double pipe and double liquid grouting on the remaining abandoned soil section i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above two grouting measures. The core soil reserved for palm surface and anchor rod for palm fac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leading displacement in front of the face of the palm, and the first displacement of the face of the remaining abandoned soil section accounts for about 15% of the total displacement, so as to reduce the first displacement of the face of the palm. When the tunnel is excavated in the abandoned section, the overlying soil presents an overall subsidence trend, and the initial support arch foot, the side wall foot settlement and the excessiv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can be reduced by grouting locking bolt at the arch foot. The numerical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show that the minimum safety factor occurs in the middle of the tunnel inverted arch, and the initial support safety factor is more than 2.4, and the supporting system is safe i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作者单位】: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铁二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重大项目资助(2009G020-B-1)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项目(科2013-40)
【分类号】:U455;U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晏启祥,何川,姚勇,邓刚;小净距隧道施工小导管注浆效果的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04年S2期

2 熊良宵;杨林德;;隧道开挖面接近地质界面时围岩位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菊红;黄宏伟;熊玉朝;;小净距隧道净距研究及施工技术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2 仇玉良;王梦恕;丁洲祥;郑万坤;孔祥兴;谢祥光;;基于有限差分技术的隧道信息化集成设计系统[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崔金平;;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小导管注浆处治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王铁男;郝哲;杨青潮;;超前小导管注浆布置范围对地铁隧道开挖的影响分析[J];公路;2011年05期

5 郑万坤;仇玉良;史宝童;黄俊文;肖均;;风积沙隧道施工步距荷载释放与沉降控制研究[J];公路;2012年01期

6 王更峰;熊晓晖;张永兴;王桂林;;大跨小净距隧道合理开挖方法与支护参数对比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1年03期

7 孔小军;;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加固施工技术浅谈[J];经营管理者;2011年09期

8 贺斯进;;西安地铁洒北区间大跨隧道围岩变形及支护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年08期

9 谢壮;何金峰;石钰锋;阳军生;;偏压地形土石交界地层隧道结构内力测试及支护措施研究[J];工程勘察;2013年05期

10 于天生;;小净距隧道爆破开挖对邻近隧道的影响分析[J];工程与建设;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汤劲松;刘松玉;童立元;喻军;;破碎岩体浅埋大跨公路隧道开挖方案对比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邓洪亮;付孝银;;软岩大断面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3 汪成兵;高文生;王昆泰;;建筑物下地铁车站穿越施工数值模拟方法分析[A];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国强;王树才;孙美辉;吴永;;超前小导管注浆技术在浅埋暗挖黄土地铁隧道中的应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姚勇;何川;张玲玲;;紫坪埔隧道小净距段现场监测试验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叶建忠;李永明;应础斌;;浅埋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下穿古建筑物变形控制研究[A];2014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杜菊红;小间距隧道动态施工力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李健;大断面黄土隧道初支作用机理及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3 岳健;浅埋暗挖法修建水下小净距软岩隧道的力学行为和关键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4 李慎刚;砂性地层渗透注浆试验及工程应用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5 杨海平;地铁下穿既有线施工扰动变形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金峰;土石交界地层隧道开挖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2 吴贲;双向八车道小净距公路隧道支护反力上限分析与支护参数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邓文文;暗挖地铁隧道土体变形研究及其施工优化[D];广州大学;2011年

4 荆春燕;浅埋偏压错台小间距隧道应力变形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5 李毕华;小间距隧道施工的现场实测与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6 路威;富水强风化花岗岩地层浅埋大跨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黄烨;城市小净距隧道施工环境影响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8 高伟;大断面浅埋暗挖车站隧道施工方案比选及对邻近构筑物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田国宾;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法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俊鹏;大荒沟隧道合理净距数值模拟及中夹岩加固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孙强;小导管注浆在软弱围岩隧道进洞施工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2000年03期

2 王建平,张富强;小导管注浆预支护技术在城市浅埋暗挖隧道的应用[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马栋 ,黄立新;浅孔小导管注浆通过断层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1年12期

4 王晓;小导管注浆工艺在隧道软弱带及坍方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铁路;1994年08期

5 肖昌怀;公路隧道Ⅱ类围岩小导管注浆预加固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12期

6 张宇;伍晓军;何川;;位移向量方位趋势线在乌鞘岭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继光;根治海河中的两项新经验[J];水利水电技术;1979年02期

2 ;用高压薄层脱水系统处理疏浚弃土[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08期

3 彭元生;;由弃土引发的某复合型滑坡的特性分析与治理[J];岩土工程界;2007年03期

4 朱海燕;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弃土区土地再利用的问题[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1999年03期

5 黄鹏,丁海龙;城建弃土筑堤在8~#排泥场工程中的应用[J];海河水利;2003年04期

6 梁占军;公路施工时两侧就近取、弃土的危害及防治[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2年04期

7 李俊业;曾蓉;;降雨对工程弃土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年03期

8 曹祖德,王桂芬;疏浚弃土对天津港回淤及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CW系统的应用)[J];交通环保;1991年03期

9 徐创军;杨立中;杨红薇;;添加泥炭对工程弃土结构改良效应的试验研究[J];路基工程;2007年02期

10 赵全洪;;四女寺减河德州城区段堤防弃土经营开发设想[J];海河水利;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志福;;再谈弃土弃渣场生态修复[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钧;万州弃土垃圾回填造出新土地[N];重庆日报;2005年

2 黄燕;规范道路建设 加强弃土管理[N];闽北日报;2006年

3 王立武邋谢挺;用弃土新造农田400余亩[N];经济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贵;弃土倾倒西河岸 大片林带被“活埋”[N];南充日报;2009年

5 黄太富;普安查处河岸倾倒弃土群众反映好[N];黔西南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莉婷;弃土沙溪河影响泄洪[N];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实施特许经营有利渣土综合利用[N];石狮日报;2011年

8 记者蒙岚;市领导检查城建重点工程[N];南宁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国 本报通讯员 付世坤;施工弃土威胁内昆铁路新线安全[N];工人日报;2004年

10 沈宏波 吴福泉;德上高速扎实抓好水土保持工作[N];上饶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波;疏浚弃土的近程扩散与输移[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本文编号:2302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02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