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速铁路隧道明挖段失稳机理分析与加固技术

发布时间:2018-11-17 06:42
【摘要】:文章针对田家山隧道明挖段堆积体失稳滑塌问题,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三维仿真模型,并结合现场地表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首先从堆积体塑性区分布、位移增量以及锚杆轴力分布等情况,对隧道明挖段开挖支护的全过程进行了复核分析。结果表明:大里程方向导向墙开裂滑塌是由于剪切屈服单元与拉伸屈服单元贯通形成塑性滑层,从而导致浅层牵引式滑塌;小里程方向大变形是由于堆积体内部向隧道临空区移动,导致地表出现拉伸型裂缝,进而表现为蠕滑拉裂。然后对比分析了加固前后隧道上覆堆积体及围岩的变形特征,并优化了隧道开挖的工法、工序。最后根据数值复核结论以及国内外的工程经验,提出了综合加固处理措施,使隧道安全穿越了堆积体,其结论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Abstract]:In this paper,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instability and collapse of deposit in open excavation section of Tianjiashan Tunnel, a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FLAC3D software. Combining with the measured data of site surface monitoring points, the distribution of accumulation body plastic zone is firstly analyzed. The displacement increment and the axial force distribution of the bolt are analyzed and the whole process of excavation and support in the open excavation section of the tunnel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ack collapse of the guide wall with large mileage is due to the plastic sliding layer formed by the shear yield element and the tensile yield element, which leads to the shallow traction slide. The large deform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small mileage is due to the internal movement of the accumulation body to the tunnel goaf, which leads to the appearance of tensile cracks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n the creeping and pulling cracks. The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lying accumulations and surrounding rocks before and after reinforcement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nd the tunnel excavation method and procedure are optimize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of numerical review and th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omprehensive reinforc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make the tunnel pass through the accumulation body safely. The conclusion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建筑工程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2013CFA110)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博士产学研启动专项资助基金(NO.XC2015JZBZ21)
【分类号】:U45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旭阳;;基于Flac3D的公路路基堆载流变变形研究[J];科技信息;2014年10期

2 赵锐;蔡俊超;;河谷边坡变形破坏的FLAC3D数值模拟[J];路基工程;2014年02期

3 韩雪;安文博;赵子龙;杨文举;;基于有限差分FLAC~(3D)的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对策[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4 张晓婷;;摩尔库仑模型与CYsoil模型的计算比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年04期

5 周伟永;饶运章;汪弘;李安平;;基于FLAC~(3D)的采场稳固性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6 李凤义;聂文波;陈雷;;粉煤灰基胶结材料在新安矿3832沿空留巷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7 耿协威;武尚;;湖南醴潭公路土质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J];地质学刊;2014年02期

8 李坤蒙;李元辉;徐帅;陈宗灵;邬金;;急倾斜薄矿脉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结构参数优化[J];金属矿山;2014年07期

9 郝瑞云;李建忠;马飞;;旧采残留窄煤柱中掘进巷道数值模拟研究[J];煤炭技术;2014年08期

10 靳晓华;顾北方;申翔;余超;;高瓦斯低透气性煤层水力压裂增透数值模拟及应用[J];煤炭技术;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昌龙;;织纳公路伍佐河特大桥岸坡稳定性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孙超;周艳生;;土体冻胀对排桩支护结构影响规律[A];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段钊;黄土滑坡触发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2 唐东旗;坡脚开挖的黄土滑坡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3 刘维;饱和成层土中盾构掘进面稳定理论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陈孟乔;高水压砂土地层中泥水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5 徐丽娜;大直径桩基承载特性的仿真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洛锋;基于采场应力—裂隙时空差异性的煤岩体瓦斯运移规律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石钰锋;浅覆软弱围岩隧道超前预支护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8 孟庆彬;极弱胶结岩体结构与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超;喻建军;阳生权;;地铁明挖段开挖对邻近桥桩影响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3年02期

2 毛文龙;;天津大直径盾构隧道明挖段防水施工技术[J];中国建筑防水;2012年12期

3 董博;;太行山隧道明挖段基坑施工方案设计[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S1期

4 陈昶桦;;浏阳河隧道出口暗埋明挖段临时支护施工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02期

5 黄廷;吴德兴;李伟平;郑国平;;钱江盾构隧道江北明挖段设计要点[J];公路;2011年08期

6 杨平;;普瑞隧道明挖段深基坑设计及施工安全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3年09期

7 袁建滨;房营光;;广州某电缆隧道明挖段施工监测[J];工业建筑;2012年02期

8 王东妹;;甬江水底隧道明挖段横撑加固技术[J];安徽建筑;2009年02期

9 王超;毕卫国;李媛媛;李文涛;秦春晖;;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明挖段爆破开挖[J];工程爆破;2013年03期

10 王朝晖;;南京过江隧道明挖段深基坑降水方案研究[J];公路;2007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跃彬 实习生 杨彩明;铁路入地“地龙”雄姿初现[N];石家庄日报;2010年

2 邹连青 仁斌;铁军放歌浏阳河 长沙圣城树丰碑[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本文编号:2336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36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