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变模态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Abstract]:Strain mode is more sensitive to damage than other modal parameters, and 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train mode can effectively identify local damage. How to use strain modes to identify the damage of bridge structures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especially damage quantitativ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is paper, several methods based on strain mode identific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基金】: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科技项目(编号:81000316) 河北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课题(编号:z2011137)
【分类号】:U4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雪梅;王锋;熊晓燕;孟文俊;;基于应变模态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伊立言;用敲击法识别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J];航空动力学报;1988年04期
3 周先雁,沈蒲生;用应变模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5期
4 李德葆;;结构动力分析的应变模态法[J];机械强度;1990年03期
5 吴智深;李素贞;ADEWUYI A.P.;;基于应变分布响应的模态分析理论与应用[J];科技导报;2010年08期
6 陆秋海,李德葆;模态理论的进展[J];力学进展;1996年04期
7 李德葆;关于模态分析中若干问题的理解[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5期
8 李德葆,诸葛鸿程,王波;实验应变模态分析原理和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9 董晓马;;损伤定位中应变模态指标的改进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孙建刚;王树伟;仝世峰;;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框架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群;关于复模态分析法的推广[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2 白浩,陈德成;基于梁的应变运动方程的应变反馈控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彭细荣;路新瀛;隋允康;陈肇元;;一种环境激励下基于应变测试的结构损伤指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王书茂;焦群英;;结构动力分析的实验应变模态法[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5 方治华;贾宏玉;王宇;;含表面裂纹轧辊的振动特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方治华;杜晓旭;岳鹏飞;;基于单一方向振型变化率的轧辊裂纹判断方法研究[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潘晓文;曾捷;梁大开;;光纤Bragg光栅损伤检测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6期
8 杜晓燕;刘岿;张洋;;桥梁损伤检测中曲率模态分析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9 王新岐;杨晓蓉;;斜拉桥最优矢量法破损诊断技术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年12期
10 张东利,李霆;建筑工程结构操作诊断的现状评述及前景展望[J];测试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庆华;雷建平;路国运;;基于正应变比能的结构损伤位置识别[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2 王志华;张向东;马宏伟;;基于应变曲率法的悬臂梁多位置损伤识别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3年
3 顾培英;吴亚忠;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损伤程度直接指标法[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王福明;樊文欣;;某型坦克发动机叶片振动特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5 周晶;魏大春;;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6 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试验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蔓;白瑞祥;陈浩然;;考虑多阶模态和损伤演化的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研究[A];复合材料力学现代进展会议论文集扩展摘要[C];2005年
9 王蔓;白瑞祥;陈浩然;;考虑多阶模态和损伤演化的复合材料层合板阻尼研究[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毅谦;李文琪;韩国杰;李全怀;;混凝土桥梁加固设计理论与工艺关键问题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04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白羽;梁、板、网架结构损伤诊断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狄生奎;基于动力参数的损伤识别及嵌入SMA的钢筋砼结构自监测与自修复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今朝;大跨斜拉桥断索危险性理论分析及健康监测方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王秋萍;几种结构损伤诊断方法对比研究及实验验证[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丁北斗;基于环境激励网架结构的模态分析与损伤识别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王艺霖;基于影响线二次差值的桥梁损伤识别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杨小森;大跨度斜拉桥全寿命健康监测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9 杨建喜;基于非线性混沌动力学理论的在役桥梁状态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10 徐典;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与传感器优化布置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琴;基于振动模态分析和BP网络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文江;基于小波变换和应变能的网格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邓旭华;基于小波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夏敬婵;基于结构模态参数和SVM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苑佳谦;大跨度空间结构灾害预警评估理论研究与系统开发[D];浙江大学;2011年
6 刘晓东;精密机床的试验模态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屈涛;树脂混凝土机床床身的动静态特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孟亚;基于ANSYS的塔式起重机静动态特性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9 谢斐;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损伤诊断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王锋;应变模态分析在机械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静,刘志明,缪龙秀;基于实验模态的结构应变模态分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2 孙增寿,韩建刚,任伟新;基于曲率模态和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位置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3 顾培英,陈厚群,李同春,邓昌;用应变模态技术诊断梁结构的损伤[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4 任权 ,李洪升 ,郭杏林;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压力管道无损检测[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丁幼亮;李爱群;;润扬长江大桥结构损伤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6 丁幼亮;李爱群;耿方方;;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悬索桥整体状态预警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7 曹茂森,任青文,王怀洪;基于小波与分形理论的地震异常检测[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8 鞠彦忠,阎贵平,陈建斌,陈景彦,陈建华;用小波神经网络检测结构损伤[J];工程力学;2003年06期
9 姜绍飞;;结构健康监测-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J];工程力学;2009年S2期
10 钱管良;顾松年;姜节胜;;在线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的一种新途径[J];固体力学学报;199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培英,陈厚群,李同春,邓昌;用应变模态技术诊断梁结构的损伤[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5年04期
2 秦文科;鲁丽君;查小鹏;;结构应变模态获取途径的理论与仿真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8年03期
3 张开银,刘成林;时域应变模态分析的理论与应用[J];武汉钢铁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邓焱,严普强;梁及桥梁应变模态与损伤测量的新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11期
5 方治华,顾永强,贾宏玉;等截面弹性梁的应变模态分析[J];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丽;易伟建;吴高烈;;结构局部损伤诊断的应变模态方法——分析与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3期
7 孙建刚;郭巍;;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弯曲薄板结构损伤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8 李晓波;李鹏;卢达义;;基于应变模态的结构损伤识别与定位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S1期
9 李桂青;马斌;;应变模态对梁结构损伤的变化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3年03期
10 李德葆,诸葛鸿程,王波;实验应变模态分析原理和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培英;吴亚忠;邓昌;;基于损伤应变模态的损伤程度直接指标法[A];首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王亚涛;谭静;陈辉;应怀樵;;结构在不同约束下的位移模态和应变模态分析[A];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徐丽;易伟建;;应变模态在框架结构节点损伤诊断中的试验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杜永峰;邵云飞;;应变模态在桁架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毛东建;;基于应变模态对桁架结构损伤识别的实验探讨[A];第十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顾培英;邓昌;汤雷;;工作应变模态时域识别方法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C];2009年
8 单一男;武湛君;王奕首;;基于应变模态的复合材料板结构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复合材料与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许斌;刘崇武;;基于光纤光栅宏应变模态的损伤识别[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10 张开鹏;吴代华;李卓球;;基于均值变点检验的结构损伤定位方法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顾培英;基于应变模态技术的结构损伤诊断直接指标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包振明;基于应变模态法智能识别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构件裂纹[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巍;基于应变及应变模态变化率的薄板损伤数值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6年
2 聂振华;基于应变模态的圆拱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王树伟;基于应变模态变化率的钢筋砼框架损伤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4 刘水华;环境因素下空间结构的应变模态分析[D];广州大学;2012年
5 王锋;应变模态分析在机械结构损伤检测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周志勇;基于树脂基碳纤维智能束的结构应变模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郭翔;大尺度钢结构梁的应变模态数值仿真和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8 汪雨;应变模态差在预损伤梁损伤诊断应用中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9 崔鹏;基于应变模态的圆拱结构损伤检测实验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冉树林;梁式结构损伤识别的应变模态灰色相关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68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368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