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地铁隧道双线暗挖斜穿地裂缝地表变形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8 09:19
【摘要】:为分析暗挖黄土地铁隧道双线斜穿地裂缝时地表变形规律,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依托工程,通过理论分析、FLAC3D模拟及实测,对地裂缝处地表纵向、横向变形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结论:地裂缝与掌子面关键体相交时,该阶段为控制掌子面稳定性及地层沉降的关键;穿越过程地裂缝处上、下盘将产生沉降错台及水平张拉,二者发展趋势较为接近,错台的发展及恢复分别集中在进度-1.25D~0和0~1.75D;受先行隧道扰动影响,后行隧道于地裂缝处将产生更大的沉降差和最终沉降;地表最终纵向沉降将在上盘距地裂缝约1D处出现最值点,沉降集中区范围可按已有规程进行投影确定;地裂缝处的地层沉降控制可采用减小导洞面积、留设核心土、增强超前支护、控制地表水下渗等综合措施进行。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the law of ground deformation when the double lines of underground loess subway tunnel are inclined through the ground crack, the longitudinal and transverse deformation law of the ground surface at the ground fissure is studied systematically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FLAC3D simulation and actual measurement based on Xi'an Metro Line 3.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when the ground fracture intersects with the key body of the metacarpal surface, this stage is the key to control the stability of the metacarpal surface and the ground subsiden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crossing the ground fissure, the settlement stagger and horizontal tension will be produced in the footwall,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covery of the staggered platform will be concentrated on the progress (1.25D~0) and the horizontal tensioning (0.75D), respective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unnel disturbance, the settlement difference and final settlement will be larger in the ground fissure. The final longitudinal settlement of the surface will appear at about 1D between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ground fissure, and the range of the settlement concentration area can be determined by projection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ules. Comprehensive measures such as reducing the area of the guide hole, leaving the core soil, strengthening the advance support and controlling the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ground subsidence at the ground fissure.
【作者单位】: 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中铁航空港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分类号】:U231.3;U45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旗,张小趁,赵杰,彭建兵;地裂灾害的区域稳定动力学探讨——以西安地裂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年01期

2 郑万成;李忠生;;山西省绛县某变电站地裂缝初步研究[J];山西建筑;2006年07期

3 石玉玲;门玉明;彭建兵;黄强兵;刘洪佳;陈立伟;;西安城区地裂缝破裂扩展的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8年06期

4 胡志平;赵振荣;朱启东;马玉平;;西安某地裂缝两侧黄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5 石玉玲;门玉明;刘洋;储春妹;;西安市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机理及防治措施[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9年01期

6 蒋臻蔚;彭建兵;王启耀;;抽水作用下先期断裂对地裂缝的影响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5期

7 张伟时;潞城110kV变电站地裂缝成因的初步探讨[J];电力勘测;1996年03期

8 刘金峰,宋雪琳;方家庄地裂缝成因探讨[J];北京地质;2001年04期

9 王秀文,范雪芳;山西榆次地裂缝形变微动态的观测与研究[J];山西地震;2001年02期

10 王宏军,郑秀清,刘瑾,任正业;山西省祁县地裂缝的成因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明;李昌存;王春梅;刘科;;中国地裂缝的分布与成因研究[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2 陈运东;;某地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3 任建国;赵劲;龚卫国;焦向菊;;山西大同市地裂缝的防治对策[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4 方士军;;河南省地裂缝的特征及分布规律[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5 于庆菊;;克孜水库大方山地裂缝成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6 徐扬;赵晋泉;张大卫;杨政;;山西交城断裂交城县城段的位置及其与地裂缝的关系研究[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7 刘雪梅;吴长富;;西安市地裂缝对地铁洞室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高中和;;论墙体裂缝与地裂缝[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9 王德潜;康金栓;;西安地热开发与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地震的关系分析[A];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科学开发中国地热资源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兰生;;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及其防灾对策[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李岩 本报通讯员 刘彬;河北地裂缝:都是“水”惹的祸[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2 戴凌云;我国亟待建立地裂预报和检测制度[N];地质勘查导报;2006年

3 赵红梅 徐华;涿州西韦陀村出现两条地裂缝[N];河北日报;2007年

4 记者 储国强;地裂缝敲响地质环境警钟[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金红;华北平原发现500余条地裂缝[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6 特约记者 冯秋香;彭建兵和西安的14条地裂缝[N];中国交通报;2013年

7 记者 郑建卫;我省近期发生5起地裂缝地质灾害[N];河北日报;2006年

8 记者 范宏喜;过量开采地下水 西安又出地裂缝[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9 记者 黄翊华;“苏州地裂说”不负责任[N];苏州日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亚辉;水位下降与地裂缝活动关系的现场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苑韦虹;地裂缝计算模型及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3 王新元;西安地铁2号线穿越地裂缝处沉降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朋朋;西安f_3地裂缝场地土体渗透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常红;西安市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D];长安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044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044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