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被动柔性防护网在泥石流灾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9 20:44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山群众多,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极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山体崩塌坠落等重大边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交通运输安全由于被动柔性防护网在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因此在边坡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关于落石冲击被动柔性防护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近年来,被动柔性防护网逐渐被引入拦截泥石流,但是对于其拦截泥石流的研究较为少见。泥石流和落石冲击被动柔性防护网时的荷载形式存在较大差异,其动态响应也不相同。因此,本文对被动柔性防护网拦截泥石流的拦截效果、破坏类型及其基础设计等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设置于四川省道217线理塘县城至稻城亚丁公路的8道VX-100型柔性防护系统拦截泥石流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研究,拟定调查方案,通过观察法和实验法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调查,理清基本情况,分析其拦截性能和主要破坏类型,为后续泥石流柔性防护结构的改进措施及基础设计提供依据。(2)尽管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具有良好的拦截性能,但局部构件也出现了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分析泥石流柔性防护结构的破坏原因,并针对主要破坏类型提出改进方案及设计对策,为泥石流柔性防护系统的工程应用实现更好的拦截效果提供参考价值。(3)分析泥石流柔性防护结构的基础设计原则与方法,指出基础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总结产生基础破坏的影响因素。基于实地调研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原理,提出桩墩自身强度计算公式、桩墩与土体之间的摩擦滑移计算公式、土体剪切破坏计算公式、沟床基础冲刷深度计算公式,为泥石流柔性防护结构的基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4)研究泥石流柔性防护结构的施工程序及方法,提出施工注意事项:施工中须保证减压环的安装数量及位置正确;重视施工安全。
[Abstract]: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mountain masses. 2/3 of the land area is mountainous and hilly area, especiall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topography is large an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s complex, so it is easy to occur debris flows and landslides. Major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mountain collapse and fall, seriously threaten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property and transportation because passive flexible protective nets have remarkable advantages in economy,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in slope disaster prevention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on the passive flexible protective net of rock fall impact. In recent years, passive flexible protection net has been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interception of debris flow,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rception of debris flow is relatively rare. The load forms of debris flow and rock fall impact passive flexible protective net are different,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is also different. Therefore, the interception effect, damage type and basic design of debris flow interception by passive flexible protective net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research work is as follows: (1) the scen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8 VX-100 flexible protection system intercepting debris flow situation in Litang County Road to Daocheng Aden Highway in Sichuan Province are carried out, and the investigation scheme is drawn up.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by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the basic situation is sorted out, and its interception performance and main damage types are analyzed.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foundation design of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on structure. (2) although the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on system has good interception performance, there are different types and degrees of damage to local components. The failure reason of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ve structure is analyzed, and the improvement scheme and design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main failure types. It provide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on system to achieve better interception effect. (3) analyzing th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on structure, pointing out the foundation failure form and failure mechanism. Summari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oundation damage.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building structure foundation, the formulas for calculating the strength of pile pier, the friction and slip between pile pier and soil, the shear failure of soil, and the scour depth of ditch bed foundation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oundation design of the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on structure. (4) study the construction procedure and method of the debris flow flexible protection structure, put forward the points for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ensure the correct installation quantity and position of the relief 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construction safet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1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兴昌;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区域规律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0年01期

2 江兴旺,张骏;暴雨型泥石流未来活动特点预测的新方法[J];勘察科学技术;2000年02期

3 王协康,敖汝庄,方铎;白龙江流域泥石流沟形态的非线性特征[J];四川水力发电;2000年S1期

4 祁龙;泥石流沟活跃程度的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5 袁万钟;论泥石流流动过程中的失水现象[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03期

6 徐世光,李长才,王明珠;云南小江泥石流与泥石流滩地开发[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7 王自成,白立新,王孝明,王海港;库池法治理泥石流的探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年S1期

8 魏建功;浅谈我国山地环境与泥石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4期

9 李吉顺;滑坡、泥石流防灾常识[J];中国减灾;2002年03期

10 马清文,于远忠;西藏夹中4#泥石流高寒高海拔特性的初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璧玉;;成昆铁路北段峡谷区潜在型泥石流[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田孝诚;徐勤;;对我国北方山区铁路泥石流的初步认识与选线体会[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3 杨俊杰;;泥石流地区隧道位置选择[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4 王宇丰;;遥感技术在成昆铁路沙湾至泸沽泥石流普查与动态研究中的效果[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5 周陈生;杨晓莉;白金玉;郭会川;;近坝区泥石流(群)沟的危险性及其对电站的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崔鹏;庄建琦;陈兴长;张建强;周小军;;汶川地震区震后泥石流活动特征与防治对策[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泳;陈晓清;胡凯衡;;泥石流活动与流域特征曲线[A];第八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重存;;国道212线泥石流、滑坡的分类与分级[A];中国公路学会’2001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1年

9 崔鹏;韦方强;谢洪;钟敦伦;杨坤;何易平;胡凯衡;;西部开发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其减灾[A];中国科协2002年减轻自然灾害研讨会论文汇编之十[C];2002年

10 刘希林;苏鹏程;李秀珍;;四川德昌县纸房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舒萍;“减轻泥石流的灾害,,重在防预!”[N];四川科技报;2007年

2 黄星高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 周金星;多措并举 预警为先 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彭丽 顾华宁;要为泥石流留下一定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水电顾问集团 范俊喜;水电工程如何避免泥石流影响?[N];中国能源报;2013年

5 靳怀成;北京科学防治泥石流[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徐连欣;泥石流瞬间暴发的灾难[N];兰州日报;2006年

7 刘谨;我国约7400万人受泥石流威胁[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8 安集;发生泥石流怎么办?[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9 安集;泥石流的时间周期规律和预报方法[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10 实习记者 李霞;一看二听识别泥石流 专家教你紧急避险[N];成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翠容;泥石流堵塞大河判据及沿河线减灾对策[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单广宁;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程思;都江堰市龙溪河流域震后多沟同发泥石流危险性及易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汉辉;泥石流预报预警先进技术及其在示范区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郭鹏;白龙江流域降雨型泥石流成因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张宁;单体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研发及其在四川地震灾区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黄晓虎;泥石流降雨启动机制及早期预警模型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8 史明远;北京市南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预测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王硕楠;沟道泥石流堆积体复活启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10 陈中学;粘土颗粒含量对蒋家沟泥石流启动影响及成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庆丰;山坡泥石流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马宗源;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钟盈;特大型泥石流淤埋路段公路快速修复技术[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4 苟印祥;泥石流动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吴雨夫;地震对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条件影响的初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宁;泥石流发生降雨条件模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张华伟;太原西山虎峪沟泥石流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8 解琛;泥石流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果;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10 刘丽娜;芦山地震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24268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268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a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