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抗震与隔震连续梁桥动力响应试验研究
[Abstract]:In view of the seismic and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a continuous beam bridge across the sea, the seismic and isolation test model of the single pier of the bridge was made by simplifying the model and adopting lead rubber isolation bearing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ratio of 1:10. The seismic and isolated seismic simulation shaking table tests are carried out. The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structure, the shear force of isolated support, the shear at pier top and the hysteretic performance of isolated bearing are studied when the seismic wave is input to 120,600,1,200 and 2 400 years,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est results of low cyclic loading of single pier, the states of seismic pier and isolated pier under different seismic waves are identif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ismic acceleration response of the superstructure of the beam bridge decreases to 54% and 55% of that of the seismic structure after 120 and 600 years of earthquak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the greater the isolation displacement is, the stronger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isolation bearing is. After the seismic isolation, the whole pier of the isolated beam bridge is in the elastic range,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pier is less than the cracking load. However, when the earthquake happens once in 600 years, the pier of the seismic beam bridge has reached the cracking load.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U13342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131;5140814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1CB013606)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专项项目资助(2014J2200058)
【分类号】:U442.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水生;马涌泉;;SRB与LRB隔震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对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徐秀丽,于兰珍,王曙光,刘伟庆,李升玉;高墩连续梁桥减震设计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3 马涌泉;陈水生;;LRB隔震连续梁桥非线性地震响应研究[J];中外公路;2011年06期
4 ;Study of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expansion double spherical seismic isolation bearings for continuous girder bridges[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2年02期
5 陈令坤;蒋丽忠;王丽萍;余志武;;高速铁路铅芯橡胶支座桥梁隔震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6 田力,李忠献;地下爆炸波冲击下隔震连续梁桥动力响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7 龚一琼,胡勃,袁万城,胡世德;连续梁桥的减隔震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刘彦辉;谭平;周福霖;黄襄云;温留汉·黑沙;;双室薄壁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献;刘杨;田力;;单侧隧道内爆炸荷载作用下双线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与抗爆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王雷;蒋静坪;;基于ARM和DSP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网络控制调速系统[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杜修力;廖维张;田志敏;石磊;;爆炸作用下建(构)筑物动力响应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4 李名佳;高日;李承根;;连续梁桥耗能减震设计新方法[J];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09期
5 徐秀丽,于兰珍,王曙光,刘伟庆,李升玉;高墩连续梁桥减震设计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5期
6 周云;龚健;;摩擦摆隔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回顾与前瞻(Ⅱ)——摩擦摆隔震结构的性能分析及摩擦摆隔震技术的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4期
7 孙海朋;卓卫东;;大跨度连续梁桥减隔震技术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5期
8 庄鹏;薛素铎;宋飞达;;网架屋盖考虑下部结构的摩擦摆隔震控制[J];工业建筑;2012年03期
9 何清波;;上承式钢板梁桥水平横向振动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曾武华;孙海朋;卓卫东;;早期大跨径连续梁桥改造中的抗震方案比选[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文静;徐秀丽;王曙光;方海;;单肋系杆拱桥的动力特性与消能减震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马文静;徐秀丽;王曙光;方海;;单肋系杆拱桥的动力特性与消能减震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芳;列车荷载及地震作用下隔震铁路桥梁的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曲树盛;地铁车站在内爆炸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破坏及地面振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杨风利;铁路桥梁减隔震设计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都浩;城市环境中建筑爆炸荷载模拟及钢筋混凝土构件抗爆性能分析[D];天津大学;2009年
6 王常峰;桥梁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研究(支座摩擦·限位装置·基础非线性)[D];兰州交通大学;2010年
7 夏修身;铁路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8 陈令坤;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桥梁系统动力响应及走行安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林治丹;考虑几何非线性的串联隔震体系随机响应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10 崔莹;爆炸荷载下复式空心钢管混凝土柱的动态响应及损伤评估[D];长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谦;隧道内爆炸作用衬砌结构的损伤机理和抗爆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洪静;设置E型钢阻尼装置的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3 李雅娟;制定铅销橡胶支座标准的研究探讨[D];长安大学;2002年
4 汪芳芳;公路桥梁落梁防止装置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5 王统宁;公路桥梁减震伸缩装置研究[D];长安大学;2003年
6 周亚栋;桥墩高度对铅销橡胶支座减震效果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贾俊峰;连续桥梁三向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8 刘延芳;桥梁桩基承台抗震设计[D];同济大学;2008年
9 李程;大跨度钢桁拱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黄真伟;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连续倒塌的数值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素铎,周乾;SMA-橡胶复合支座在空间网壳结构中的隔震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李贵乾;郑罡;王军;;圆形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评估(Ⅰ):试验设计及初步结果[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3 李贵乾;郑罡;王军;;圆形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Ⅱ):试验结果评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李忠献,陈海泉,刘建涛;应用SMA复合橡胶支座的桥梁隔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2期
5 司炳君;李宏男;王东升;孙治国;王清湘;;基于位移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桥墩抗震性能试验研究(I):拟静力试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8年01期
6 李建中,辛学忠;连续梁桥减震、隔震体系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7 卓卫东,范立础;从震害教训中反思我国桥梁抗震设计现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8 万信华,唐家祥,司马玉洲;隔震技术在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J];工程抗震;1999年02期
9 陈海波,刘保东;大跨度高墩连续刚构桥空间地震响应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03期
10 郭全全,张文芳,吴桂英,刘季康,李珠;中国国家大剧院结构地震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2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3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肖文凤;叶明河;唐旭升;赵安;;汶川第二小学隔震过道板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5 尚守平;姚菲;刘可;;一种新型隔震层的构造及其振动台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6 李泽;卢文胜;翁大根;;某隔震建筑隔震层结构性能现场试验方法[J];结构工程师;2012年06期
7 郝章程;;建筑隔震橡胶技术经受住强震考验[J];中国橡胶;2013年10期
8 尚守平;周浩;朱博闻;鲁华伟;;钢筋沥青隔震层实际工程应用与推广[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9 尚守平;李晓辉;;钢筋沥青隔震层计算减震系数修正方法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3年05期
10 吴子燕,赵玉立;滑动隔震建筑物的基础板与隔震层间的运动状态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谈琳;人命关天:鲁甸民居的不能承受之重[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5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8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涛;新型钢筋隔震层抗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郜志远;复合隔震墩隔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黄群堂;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墩砌体模型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李荻;二维周期板结构隔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孙兰玉;金属滑移支座隔震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玉成;基于性能的隔震加固实用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周可威;复合隔震墩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武辉皎;基于隔震层位置变化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9 朱娜;大型隔震与抗震试验模型的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黄海生;改性沥青隔震垫隔震性能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648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6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