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剪力连接件群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07 06:13
【摘要】:为研究钢-混结合段剪力连接件群的力学性能,根据原桥结合段中典型钢格室设计制作剪力钉和PBL剪力键群足尺试验模型,按照应力等效原则对试验模型进行静力及疲劳加载。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两种剪力键的应力与应变仍为线性关系;由于群钉效应,靠近施荷端前五排的剪力钉群应力水平较高,PBL剪力键和其余部分剪力钉应力水平较低;疲劳验证和破坏试验后PBL剪力连接件应力水平增大但仍处于弹性受力阶段,靠近施荷端(端部)受力较大的剪力钉已进入塑性受力状态,剪力钉群刚度降低,PBL剪力键传递荷载比例有一定增加;该桥结合段剪力连接件设计安全可靠,可为今后结合段连接键群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hear joint group in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section, a full-scale test model of shear pin and PBL shear bond group was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according to the typical steel lattice chamber in the original bridge connection section. The static and fatigue loading of the test model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stress equivalen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the two kinds of shear bond are still linear under the design load. Because of the group nailing effect, the stress level of the shear nail group near the top five rows of the applied end is higher, and the stress level of the PBL shear bond and the rest of the shear nail is lower. After fatigue verification and failure test, the stress level of PBL shear connector increases but it is still in the elastic stress stage. The shear stud near the end of load (end) has entered the plastic stress state, and the stiffness of shear pin group decreases. The transfer load ratio of PBL shear bond increas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design of the shear joint of the bridge is safe and reliable, 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bond group in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分类号】:U441;U44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宗华;;联合梁的栓钉剪力连接件[J];公路;1983年12期

2 陈开利,余天庆,习刚;混合梁斜拉桥的发展与展望[J];桥梁建设;2005年02期

3 陈开利;余天庆;;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设计技术的新发展[J];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05期

4 王治均;李三珍;;混合梁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10年04期

5 徐利平;混合梁斜拉桥的边、中跨合理比例[J];上海公路;2002年04期

6 徐利平;混合梁斜拉桥边跨混凝土梁受力特点[J];结构工程师;2003年01期

7 许敏;郑凯锋;;混合梁斜拉桥的方案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2007年02期

8 杨欢欢;魏茂林;;某混合梁斜拉桥钢混接合段整体有限元分析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张建卫;郑斐;李国文;;拱形斜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过程仿真分析[J];中国公路;2009年S1期

10 张仲先;黄彩萍;党志杰;;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试验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海鹰;;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常松;颜东煌;涂光亚;董道福;;超大跨度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的施工全过程计算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王巍;苏庆田;吴冲;;施工过程对连续组合梁中剪力连接件受力的影响[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4 裴炳志;丁望星;陈卉;于志兵;欧阳钢;蔡雪锋;;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技术创新[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裴炳志;丁望星;陈卉;于志兵;欧阳钢;蔡雪锋;;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技术创新[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6 白光亮;蒲黔辉;杨永清;袁万城;;桥塔钢混结合段剪力连接件承载力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本报记者 石斌;桥梁技术新突破[N];中国交通报;2010年

2 石斌 黄代红;创新为翼[N];湖北日报;2008年

3 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本报湖北记者站;丈量荆楚 勾画彩虹[N];中国交通报;2008年

4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 林志慧;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桥梁强省[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利弥两湖 惠及八方[N];湖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江祥林;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受力性能试验[D];长安大学;2015年

2 周阳;大跨度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和疲劳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3 高荣雄;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徐宙元;带开孔钢板剪力连接件的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行;界面非线性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整体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张庭杰;PCSS剪力连接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3 李懋军;波形顶板-UHPC组合桥面板中组合销剪力连接件的力学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4 苏亮亮;混合梁桥接头复合剪力连接件受力分析[D];吉林建筑大学;2017年

5 刘玮潇;波纹钢腹板组合箱梁桥剪力连接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6 余章亮;组合桁梁节点剪力连接件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韩阿慧;钢—混组合箱梁剪力连接件疲劳循环后极限破坏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8 王义强;混合梁斜拉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魏一绗;独塔混合梁斜拉桥施工过程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蒲泊舟;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70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70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