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侧壁排烟模式下超宽断面沉管隧道火灾排烟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0 03:37
【摘要】:排烟效率是衡量火灾期间隧道排烟效果的重要指标。为得到侧壁排烟模式下超宽断面沉管隧道排烟特性,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对依托工程进行研究,分析排烟孔间距、排烟孔面积、排烟孔布置形式、沉管隧道宽度等因素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排烟孔数量可提高排烟效率;当排烟孔按三个一组布置时,增大排烟组间的间距有利于排烟;排烟孔均匀布置的排烟效率高于按三个一组布置;排烟孔开启数量相同时,增大排烟孔开口面积可提高排烟效率;随着沉管隧道宽度的增加,排烟效率降低,单向两车道情况下排烟效率为93.7%,单向四车道情况下排烟效率仅为45.94%。对于单向四车道超宽沉管隧道,侧壁排烟方式适用性较差。
[Abstract]: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smoke exhaust effect of tunnel during fire. In order to obtain the smoke exhaust characteristics of ultra-wide section immersed pipe tunnel under side wall smoke exhaust mode, the smoke exhaust hole spacing, smoke hole area and smoke exhaust hole arrangement form are studi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calcula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width of immersed pipe tunnel on 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smoke exhaust holes can improve the 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when the smoke exhaust holes are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ree groups, increa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smoke exhaust groups is beneficial to smoke exhaust, and the 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of uniform arrangement of smoke exhaust hol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ree groups of smoke exhaust holes, and the 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of smoke exhaust hole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ree groups when the smoke exhaust holes are arranged in three groups. When the number of smoke holes is the same, the efficiency of smoke exhaust can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the opening area of smoke hol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idth of the immersed tunnel, the 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decreases. The smoke exhaust efficiency is 93.7% in the case of one-way two-lane and only 45.94% in the case of one-way four-lane. For one-way four-lane ultra-wide immersed tunnel, the applicability of side wall smoke exhaust is poor.
【作者单位】: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公路隧道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5jcyj BX0020)
【分类号】:U458;U45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沉管隧道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J];岩土工程界;2003年10期

2 楼和岳;丹麦与瑞典越海连接工程提出沉管隧道延伸段新方案[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4年03期

3 ;水下沉管隧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J];中国公路学报;1997年01期

4 于书翰;沉管隧道管段预制方式的选择[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S2期

5 詹德新,王兴权,刘祖源,肖明清;沉管隧道及其相关模型试验[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王兴铎;水下沉管隧道的发展及施工技术[J];中国铁路;2001年05期

7 庄道庆;沉管隧道的防水技术[J];东海海洋;2001年03期

8 唐英,管敏鑫,万晓燕;沉管隧道接头的理论分析及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年01期

9 路石;上海黄浦江第一座沉管隧道6月建成[J];铁道建筑;2003年07期

10 张庆贺,高卫平;水域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方法的对比分析[J];岩土力学;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卫星;王克丽;景诗庭;;沉管隧道基础处理[A];矿井建设与岩土工程技术新发展[C];1997年

2 管敏鑫;严金秀;唐英;;沉管隧道技术在我国的应用[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3 金锋;;广州珠江沉管隧道设计工作中的几点体会[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张庆贺;高卫平;;沉管隧道施工阶段不同工况的受力性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5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华东地区第九次测绘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丁美;;沉管隧道测量方法与特点[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数字区域建设与地理空间技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叶亮;丁文其;朱令;景骞;刘鹏;;基于正交设计的沉管隧道变形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A];第三届全国地下、水下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李伟;李蓉;;长江沉管隧道水下地基注浆加固材料研究[A];重大隧道、地铁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与地下工程分会防水排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常翔;张献伟;;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难点浅析[A];中国中铁隧道集团2007年水底隧道专题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龙艳;北方首条沉管隧道 七项技术国内第一[N];工人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伍振 龙艳 李振勇;我国北方首条沉管隧道贯通[N];人民铁道;2012年

3 陈国雄邋通讯员 张健文;广州打捞局成功采用新工艺[N];中国水运报;2007年

4 通讯员 龙艳 李振勇;中国铁建召开沉管隧道技术交流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2年

5 记者 伍振 通讯员 龙艳;国内高震区首条沉管隧道创新成果丰硕[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4年

6 桂慧樵 周万里;亚洲最大的沉管隧道贯通黄浦江[N];经理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陈果 实习生 庞丹丽 通讯员 左西尧;变截面管段国内首创[N];广东建设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任晶惠;用专业技术服务交通建设[N];中国交通报;2009年

9 谭俊生 任德杨 于洋;国内首座变截面沉管隧道[N];广东建设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岳夏冰;外海大回淤沉管隧道软基沉降特征与控制计算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2 王翠;沉管隧道工程干坞及岸壁保护结构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坤;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测控系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邢建见;考虑临时支撑垫块的沉管隧道管段结构静力计算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李鹏明;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的实验与动力响应分析[D];广州大学;2016年

4 刘言峰;沉管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5 雷巨光;沉管隧道施工控制测量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邱峰;沉管隧道施工与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贵红;沉管隧道抗震数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8 李丹;广州洲头咀沉管隧道接头影响的动力分析[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贤辉;结构优化在沉管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周莹;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头处动力可靠度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96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496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