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码头平面布置和码头等级确定中的应用
[Abstract]:In order to ensure the full utilization of the country's valuable shoreline resources, the determination of reasonable wharf layout scheme and wharf grade is the focus of wharf engineering design. The plane two-dimensional tidal current and sediment mathematical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position and wharf grade along different front lines of the proposed wharf. The velocity flow direction, scouring and silting change in dredging area and sediment deposition in wharf waters and waterway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ach scheme are simulated. Through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economic benefits, port development, peripheral influence and other factors, the recommended scheme is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建设总承包有限公司;
【分类号】:U6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冲;;安徽省长江流域水资源调查分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卢金友;廖小永;王家生;;模型几何变态对弯道悬移质泥沙冲淤变形影响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6期
3 卢金友;何广水;;长江中游下荆江调弦口治理方案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3期
4 陈进;;三峡水库抗旱调度问题的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5期
5 张慧;黎礼刚;谷利华;;引江济汉水环境补偿工程取水口河工模型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8期
6 杭建国;张增发;汪桂钦;;长江下游和畅洲汊道整治工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0年09期
7 季荣耀;陆永军;左利钦;;长江下游天星洲的形成演变与主因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8期
8 卢金友;渠庚;李发政;唐峰;朱勇辉;;下荆江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演变分析与治理思路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11期
9 张慧;沈华中;张文二;;长江界牌河段河道演变与综合治理效果分析及后续整治思路[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2年07期
10 屈贵贤;王建;高正荣;白世彪;曹光杰;;基于GIS的长江梅子洲头护岸工程对河势演变的影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宾;赵丽莉;;准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2 郭庆超,韩其为,何明民;二维潮流及泥沙数学模型[J];泥沙研究;1996年01期
3 焦爱萍,张耀先,封克俭;河工物理模型和泥沙数学模型的关系[J];人民黄河;2002年07期
4 焦爱萍;河流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5 赵克玉,王小艳;一维泥沙数学模型中有关问题的商榷[J];水土保持通报;2003年06期
6 梁国亭,钱意颖;黄河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人民黄河;2000年09期
7 黄永健,毛继新;黄河下游灌渠水流泥沙数学模型[J];泥沙研究;1997年03期
8 ;“天津滨海新区防潮规划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通过评审验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胡海明;赵良奎;杨国录;;一维泥沙数学模型的发展动向[J];水利电力科技;1995年01期
10 张丽春,方红卫,府仁寿;一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研究[J];泥沙研究;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建军;;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在三峡工程中的初步应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工科分册·上册)[C];1992年
2 闻云呈;夏云峰;马启南;;二维波浪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在射阳港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永军;三维紊流泥沙数学模型及其应用[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2年
2 孔令双;河口、海岸波浪、潮流、泥沙数值模拟[D];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燕华;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理论及工程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2 刘鑫煜;南排河中心渔港工程潮流泥沙数学模型[D];天津大学;2008年
3 廖世智;GIS与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的集成及可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关建伟;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0年
5 韩清波;独流减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4年
6 孙平锋;椒江口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照群;洪泛区洪水泥沙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D];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02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0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