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电动汽车充电站最优规划的两阶段方法

发布时间:2019-07-16 09:17
【摘要】:计及道路网络对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影响,提出了充电站最优规划的两阶段方法。该方法的第一阶段基于电动汽车行驶特性,综合考虑电动汽车日剩余电量以及电动汽车动态运行状态和位置,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和最短路径法,获得道路网络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第二阶段以第一阶段获得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为基础,以充电需求不可达率、不满足率和投资限额等为约束,充电站运行成本和投资成本综合最小为目标,建立充电站最优选址定容数学模型。针对该模型的复杂性,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通过对某区域的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模拟分析,表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文内图片:电动汽车运行模拟流程
图片说明: )T(5)电动汽车时刻t的运行状态标记为Etk,电动汽车的运行模拟就是循环模拟各时刻电动汽车运行状态的过程,即Et-1k→Etkk=R,C,I,M;t=1,2,…,24(6)1.3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模拟步骤模拟过程以家庭车辆行驶特性统计数据[18]为基础,假设电动汽车运行速度恒定,根据式(6)和1.2节提出的马尔科夫链随机模型,能够较真实地模拟电动汽车的运行。同时考虑电动汽车的电量约束,从而可以获得道路网络上候选充电站充电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电动汽车运行模拟流程如图1所示。图1电动汽车运行模拟流程Fig.1Theflowchartoftheelectricvehicleoperationsimulation具体实现步骤如下:1)初始化。根据城市用地功能将城市地图划分为工业用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和道路4种区域。设电动汽车需要充电的充电阈值为QE,充电需求点集合Gt=鐖,剩余电量集合Bt=鄜,从第一辆电动汽车开始,模拟的电动汽车数量u=1。2)模拟电动汽车的起始运行电量和起始位置。通过式(2)模拟电动汽车的日剩余电量Q,日剩余电量即等于电动汽车的起始运行电量。根据家庭车辆行驶特性统计数据[30],可得电动汽车的初始状态概率P(E0k)和一天内的状态转移概率Mt。根据P(E0k)采用轮盘赌法确定电动汽车初始运行状态E0k,在城市地图上找到初始状态E0k所属的区域,从该区域紧邻的道路上按照均匀分布随机选取一个地点,将该地点设为电动汽车的起始位置P0。设时间t=1。3)模拟电动汽车时刻t运行状态。按照式(5)的递推关系,采用轮盘赌法确定时刻t运行状态Etk。4)如果Etk=Et-1k且k≠M,表示这段时间内电动汽车运行状态未改变,令t=t+1,返回步骤3);
文内图片:状态转移概率
图片说明: ?遗传操作的特点如下:两两竞争选择、均匀交叉、均匀变异、最优个体保存策略[32]。5)返回步骤3)循环计算,若迭代次数大于最大代数,则终止。4算例分析本文以总面积约为55.2km2、人口21万、电动汽车保有量为5000辆的某城区为例,不失一般性,出于简化目的,电动汽车型号统一为比亚迪E6型。考虑工作日和节假日两个典型日类型。4.1初始参数设置1)vEV=40km/h,SEV=200km,,WEV=60kW·h。r0=0.12,m=20年,η=0,γ=0.02,Cmax=5000万元。2)工作日与节假日电动汽车状态转移概率分别如图2a和图2b所示。图2状态转移概率Fig.2Statetransitionprobability3)候选变电站基本参数见表1[21]。其中建设成本包含了变压器成本、充电机成本及其他固定成本,不包含土地成本。表1充电站基本参数Tab.1Basicparametersofchargingstation充电站等级服务能力/(辆/天)建设成本/万元充电机数量/台占地面积/m2160210816521003101533732405203069343606904510854)按照文献[33],购电价格ptg为0.8745元/(kW·h),充电价格ptc为1.6元/(kW·h)。4.2求解步骤1)根据规划区域的城市环境和设施情况,确定11个充电站的候选站址,如图3中正方形所示。图3候选充电站和充电需求点分布Fig.3Thedistributionofthechargingdemandandcandidatechargingstations2)根据第1节中的方法模拟区域内5000辆电动汽车的行驶,得到区域内各时刻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限于论文篇幅,图3中只用圆点标出了工作日在t=11时刻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3)针对第2节中计及充电需求约束的充电站规划模型,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算法参数选取为:种群规模取100;种群的代数取300;交叉概率取0.8;变异概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连云港供电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47003)
【分类号】:U49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清,徐衍亮,安忠良,许家群,齐瑞贵;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环境保护[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章超,易家玉;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迅猛[J];大众用电;2000年09期

3 章超;开发电动汽车市场前景广阔[J];大众用电;2000年09期

4 ;戴-克公司第四代电动汽车[J];重型汽车;2000年04期

5 ;电动汽车是中国汽车业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切入点[J];电器工业;2001年12期

6 徐新明;环保电动汽车时代谁执牛耳[J];发明与革新;2001年04期

7 焦庆丰;电动汽车前景广阔[J];大众用电;2001年03期

8 刘茂理;云南需要电动汽车[J];云南交通科技;2001年01期

9 丛晓杰;电动汽车:推动世界的绿色动力[J];中国石油;2001年09期

10 豪彦;21世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三)——电动汽车[J];汽车与配件;2001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翔;;电动汽车是未来的趋势[A];重庆汽车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贾爱芹;;浅谈电动汽车推广的实现途径[A];第六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伦景光;;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张梦洁;田令;;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A];第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省汽学会理事会议资料[C];2006年

6 张炳力;赵韩;;贯彻“汽车新政”加快安徽电动汽车工业的发展[A];2004“安徽制造业发展”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张杰;;电动汽车发展需要更多“绿灯”[A];西南汽车信息:2013年第7期(总第328期)[C];2013年

8 姚勇;刘林生;顾健辉;陈林;李科江;赵晓;;电动汽车发展对配电网的影响及对策[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蒋惠琴;欧万彬;鲍健强;叶瑞克;;电动汽车:引领城市低碳交通的未来[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晓勤;鲁植雄;逄小凤;;浅述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陈兴安;电动汽车引领奥运时尚[N];中国经营报;2002年

2 贾俊国;公司推动电动汽车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座谈会在上海召开[N];国家电网报;2007年

3 孙逢春;助推电动汽车发展意义重大[N];国家电网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葛胜征;奥运会 世博会重点采购电动汽车[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辉邋李层;发展电动汽车 国网抢得先机[N];中国电力报;2007年

6 记者 张静;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召开[N];经济日报;2009年

7 孙萌萌;工信部召集各方落实电动汽车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杨冬;电动汽车能否顺利驶入“产业化时代”[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9 柯芸;应加快建立电动汽车研发支撑体系[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张凤宇;电动汽车中国汽车业的新机遇[N];中国信息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超;电动汽车无线供电电磁耦合机构能效特性及优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张虹;考虑电动汽车聚合站的主动配电网动态优化调度[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宋世欣;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控制策略及硬件在环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张迪;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选址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徐浩;面向规模化电动汽车入网的充电站布局优化及有序充电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张斌;电动汽车永磁同步驱动电机电磁热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方支剑;计及电池与电网影响的电动汽车充换电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邵艾博(Khalid,Muhammad Shoaib);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一体化管理对多模微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瑜俊;电动汽车储能特性及其配置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强浩;计及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凌峰;电动汽车大规模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2 黄润;电动汽车入网对电网负荷影响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俊秋;电动汽车充放电容量预测及控制策略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4 薛红红;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技术之协调充电策略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许恬;我国当前电动汽车潜在消费者的识别与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唐升卫;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王传能;电动汽车换电站优化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张晨曦;电动汽车入网技术及社会综合效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何清晨;适用于城市通勤的个人电动汽车设计与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10 张敏;计及规模化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的配电网效能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4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14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