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隧道断层泥注浆加固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8 08:35
【摘要】:为研究永莲隧道断层泥注浆加固机制,设计一套由注浆工艺模块、被注介质模块和信息采集模块构成的断层泥注浆加固试验系统,开展断层泥注浆加固体单轴压缩试验、典型浆 岩界面特征试验和扫描电镜(SEM)试验。结论如下:注浆后断层泥单轴抗压强度可提升181%~2 535%,加固体呈现浆脉开裂→界面附近土体破坏→整体破坏特征,断层泥以骨架式加固模式为主,注浆压力是提升加固效果的主控因素;注浆后浆 岩界面黏聚力可提升93%~274%,分析不同注浆压力、材料和初始干密度对浆 岩界面强度的影响,相比双液浆,单液浆可使界面黏聚力提升幅度增加125%~148%;注浆后断层泥由絮状结构转化为密实整体结构,浆 岩界面是具有一定厚度的不规则结构体,由胶结面、渗透过渡区及微劈裂过渡区构成,界面附近存在物理力学特征突变区,定义了浆 岩界面的直接及间接加固模式。试验结论对于注浆加固理论的认知和注浆工程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内图片:永莲隧道大规模涌泥Fig.1GushingmudinYongliantunnel
图片说明: 同注浆压力、材料和被注介质密度条件下注浆加固试验;开展注浆加固体试样单轴压缩试验、浆 岩界面直剪试验和扫描电镜(SEM)试验,宏观力学性质和微观结构特征研究相结合,揭示隧道断层泥注浆加固机制。2断层泥注浆加固试验系统研发2.1依托工程概况江西省吉莲高速永莲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13],长约2500m。隧址区发育区域大断裂及F2等多条次生断裂,断层岩及风化页岩中蒙脱石含量较高,遇水后泥化作用强烈,崩解为断层泥,基本无自稳能力。2012年7月2日~8月19日,进口左洞共发生8次大规模突水、突泥,如图1所示,共涌出淤泥约17000m3,严重阻碍了隧道施工正常进行。图1永莲隧道大规模涌泥Fig.1GushingmudinYongliantunnel2.2试验系统构成断层泥注浆加固试验系统由注浆工艺模块、被注介质模块和信息采集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图2试验系统Fig.2Testsystem注浆工艺模块使用定制版手动注浆泵,可实现“小流量、高压力”注浆。被注介质模块由主体腔体和密封装置构成,如图3所示。主体腔体由高强度钢制成,壁厚25mm,内径184mm,高400mm,有效填充高度为380mm,,密闭装置由密封顶板、底板及高强螺杆构成。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图像采集和数据采集部分。涌出淤泥注浆工艺模块信息采集模块被注介质模块
文内图片:试验系统Fig.2Testsystem被注介质模块
图片说明: 淌匝橄低逞蟹?2.1依托工程概况江西省吉莲高速永莲隧道设计为分离式隧道[13],长约2500m。隧址区发育区域大断裂及F2等多条次生断裂,断层岩及风化页岩中蒙脱石含量较高,遇水后泥化作用强烈,崩解为断层泥,基本无自稳能力。2012年7月2日~8月19日,进口左洞共发生8次大规模突水、突泥,如图1所示,共涌出淤泥约17000m3,严重阻碍了隧道施工正常进行。图1永莲隧道大规模涌泥Fig.1GushingmudinYongliantunnel2.2试验系统构成断层泥注浆加固试验系统由注浆工艺模块、被注介质模块和信息采集模块构成,如图2所示。图2试验系统Fig.2Testsystem注浆工艺模块使用定制版手动注浆泵,可实现“小流量、高压力”注浆。被注介质模块由主体腔体和密封装置构成,如图3所示。主体腔体由高强度钢制成,壁厚25mm,内径184mm,高400mm,有效填充高度为380mm,密闭装置由密封顶板、底板及高强螺杆构成。信息采集模块包括图像采集和数据采集部分。涌出淤泥注浆工艺模块信息采集模块被注介质模块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2385)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120912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0131110032)
【分类号】:U45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宗义江;韩立军;韩贵雷;;破裂岩体承压注浆加固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2 王起才;张戎令;;劈裂注浆浆液走势与不同压力下土体位移试验研究[J];铁道学报;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汉鹏;高延法;李术才;;岩石峰后注浆加固前后力学特性单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2 武科;马明月;郝冬雪;陈榕;;基于柱形孔扩张大应变理论的劈裂灌浆压力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3 王永昌;高存厚;;浅谈堤防劈裂灌浆技术[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4 佘健;何川;汪波;汪洋;;衬砌背后空洞对隧道结构承载力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8年01期

5 宋成;;钻孔灌注桩后注浆的工程实例及分析[J];甘肃科技;2010年16期

6 王复明;倪伟伟;董新平;王建鹏;;砂土地层隧道小导管注浆模型试验研究[J];中外公路;2010年01期

7 王学滨;杜亚志;潘一山;张春野;;基于DIC粗-细搜索方法的单向压缩砂样的侧向变形观测研究[J];工程力学;2013年04期

8 程盼;邹金锋;李亮;罗伟;赵炼恒;赵娟;;冲积层中劈裂注浆现场模型试验[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 李杰;王明洋;张宁;范鹏贤;;深部岩体动力变形与破坏基本问题[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5期

10 张照华;;浅滩富水砂层隧道超前加固技术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湛铠瑜;;注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及展望[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永兴;王韵斌;宋西成;冯兵;;极端冰雪条件下典型红粘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0年

3 荣传新;王天亮;郑腾龙;;软弱围岩马头门修复加固技术及效果[A];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系列文集2012年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专刊(下)[C];2012年

4 黄华元;范成洲;王发林;王定贤;刘振兴;丁伯成;王香丽;;钻孔透水率与气体渗透率对应关系试验[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黄华元;胡永乐;丁伯成;牛冠毅;范成洲;王发林;刘振兴;;注浆对某岩层钻孔气渗性的影响试验[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健;桩端后注浆浆液扩散机理及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孙克国;注浆控制岩溶隧道突水地质灾害的机理和模拟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黄戡;裂隙岩体中隧道注浆加固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4 罗恒;注浆理论研究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0年

5 王炯;唐口煤矿深部岩巷恒阻大变形支护机理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6 郭密文;高压封闭环境孔隙介质中化学浆液扩散机制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7 肖同强;深部构造应力作用下厚煤层巷道围岩稳定与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樊克恭;巷道围岩弱结构损伤破坏效应与非均称控制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9 王学滨;应变软化材料变形、破坏、稳定性的理论及数值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6年

10 冯志强;破碎煤岩体化学注浆加固材料研制及渗透扩散特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平;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及沉降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吕奇峰;隧道内定向诱导劈裂注浆机理及其配套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3 晁建伟;回采巷道过断层顶板破坏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4 高晓培;WSS注浆预加固技术在黄土地铁隧道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5 肖学仁;岩溶路基注浆效果电测深检测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许广坡;岩溶注浆扩散半径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夏小亮;注浆材料优化配比与注浆试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8 胡海;缓斜煤层群跨采底板上山的合理布置与支护[D];重庆大学;2010年

9 王韵斌;极端冰雪灾害条件下建筑地基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1年

10 沈永芳;沉管隧道基础注浆效果等比例模型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惠生;;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基础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汉鹏;高延法;李术才;;岩石峰后注浆加固前后力学特性单轴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3 沈明荣;张清照;;岩体结构面的剪切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4 孙锋;陈铁林;张顶立;张中检;李鹏飞;;基于宾汉体浆液的海底隧道劈裂注浆机理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刘瑾,张峰君,陈晓明,完绍贞,朱文锋;新型水溶性高分子土体固化剂的性能及机理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4期

6 周瑞光 ,陈诗才 ,孙广忠;锯齿状结构面力学效应实验研究[J];地质科学;1979年02期

7 王晓鸿,王家来,梁发云;应变软化岩土材料内扩孔问题解析解[J];工程力学;1999年05期

8 龚晓南,李向红;静力压桩挤土效应中的若干力学问题[J];工程力学;2000年04期

9 童立元,邱钰,杜广印,黄卫,刘松玉;高速公路下伏多层采空区注浆充填法治理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年05期

10 李祝龙,梁乃兴,吴德平,景蔚君;聚合物水泥基材料的机理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迎超;山岭隧道塌方机制及防灾方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同华;张胜;李升冉;邓杰夫;;邻近隧道施工既有桥桩变形控制及注浆加固方案优化[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2 陈绪禄;刘玉华;李志栋;;注浆加固在上海地下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地下工程与隧道;1992年03期

3 马海君;郝行舟;;浅谈地表注浆加固在不良地质隧道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2005年06期

4 ;注浆加固新技术通过评审[J];地质装备;2001年02期

5 王鹏;;浅谈公路工程注浆加固方法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0年05期

6 罗永忠,杨丛森;注浆加固地基在防治桥头沉降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5期

7 贡强;注浆加固在防治山区高速公路下沉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4年06期

8 韦寿平;;高速公路路基病害注浆加固工程施工效果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07期

9 叶祖香;;注浆加固在廊沧高速公路上的应用[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4年01期

10 肖中林;文建平;;隧道基底注浆加固工艺研究[J];江西建材;201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刚;隧道富水地层帷幕注浆加固圈参数及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刘强;水泥基材料注浆加固边坡的室内试验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5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15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9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