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6 18:35
【摘要】:摩擦摆支座具有较好的综合隔震性能,目前已在桥梁的维修加固和新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摩擦摆支座的国家标准,且在国内摩擦摆支座多用于建筑结构而较少应用于桥梁结构,对摩擦摆隔震桥梁的理论分析和参数优化设计的研究还很少,且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问题。本文对摩擦摆支座力学模型等效线性化优化分析、隔震桥梁多目标参数优化以及基于能量法的摩擦摆支座参数优化设计方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通过摩擦摆支座水平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为摩擦摆支座等效线性化力学模型的优化分析提供试验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建立摩擦摆支座隔震梁桥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SAP2000软件研究地震激励动力学特性(加速度幅值、频谱特征)、摩擦摆支座滑道半径及摩擦因数对摩擦摆支座滑动位移的影响,通过拟合对摩擦摆支座滑动位移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分析,并制定我国不同抗震设防区域摩擦摆支座设计位移值的选取方法。对摩擦摆连续梁桥动力学平衡方程进行理论求解。以高速铁路桥梁为研究对象,分别以El Centro波、Taft波、Northridge波等地震激励作为输入波,采用有限元仿真和理论求解方法对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研究滑动位移对隔震桥梁主梁加速度幅值、主梁位移幅值及桥墩底部剪力幅值计算精度的影响。(2)建立摩擦摆支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非线性静力学分析,利用ABAQUS研究混凝土桥墩支承对摩擦摆支座应力及变形分布的影响,分析滑动位移对摩擦摆支座应力幅值及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对结构强度安全系数较低的组成构件提出改进方案。利用有限元仿真研究了地震波维数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不同地震激励和地震波加速度幅值时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性能,并以控制主梁位移和加速度幅值、桥墩底部剪力幅值为目标,采用多目标参数优化方法对摩擦摆支座滑道半径及摩擦因数进行优化分析。(3)建立摩擦摆隔震桥梁能量平衡方程,并通过MATLAB编程研究隔震桥梁能量响应时程曲线求解方法,将理论方法与有限元非线性动力学仿真得到的能量响应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理论分析得到的隔震桥梁能量响应曲线的计算精度。建立隔震桥梁和非隔震桥梁有限元模型,研究不同工况时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性能,并分析地震动特性及摩擦摆支座主要参数对地震输入能量的影响。以控制隔震桥梁的结构响应能量幅值为目标,同时保持摩擦摆支座具有较高的耗能比,研究不同地震波输入时摩擦摆支座的滑道半径及摩擦因数最优值范围。(4)对摩擦摆支座水平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摩擦摆支座的滞回曲线特征以及滑动位移值对摩擦摆支座初始刚度、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及振动周期等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将理论方法与试验研究得到的摩擦摆支座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为理论分析计算结果提供试验依据。
【图文】:

桥梁,主梁,世界经济发展,生命线工程


图桥梁支座破坏(唐山地震)W逦图1-2桥梁主梁脱落(没川地震)W逡逑在国内外发生的多次大地震中,作为生命线工程的桥梁均遭受了严重破坏,致路及铁路中断,不仅引发了各种次生灾害,更给震后的救灾重建工作带来了极W。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同等强度的地震往往会レ

橡胶支座


移位过大或者落梁,但地震对桥域的破坏程度较轻W。逡逑藉逡逑图桥梁支座破坏(唐山地震)W逦图1-2桥梁主梁脱落(没川地震)W逡逑在国内外发生的多次大地震中,作为生命线工程的桥梁均遭受了严重破坏,,致使大逡逑量公路及铁路中断,不仅引发了各种次生灾害,更给震后的救灾重建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逡逑困难W。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在同等强度的地震往往会产生逡逑更加严重的破坏效果,这就对结构提出了比レッ往更加严格的抗震安全性和适用性要求。逡逑传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通过增强结构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抵御地震作用并吸收地震逡逑能量,允许抗震结构承受较大的地震力和地震输入能量,并且需要对结构允许出现塑性逡逑较的部位进行专口的延性设计。但传统抗震设计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地震的随机逡逑性,当地震烈度超过结构的抗震设防烈度时,会造成结构的严重破坏甚至发生倒塌现象;逡逑采用一定的柔性结构可保证人身安全,但发生震灾后会造成结构倾斜致地震后结构逡逑不能维持原有的使用功能;传统抗震方法W"抗"为主要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42.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作玉,王晖;地震激励下非线性结构的隔震换能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2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换能效率及振动控制效果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3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4 程树良;王焕定;孙作玉;;隔震换能系统换能效果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5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6 徐茂义;;隔震新技术在某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7 孙玉达;曹新飞;;橡胶隔震垫技术在北京西单大悦城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8 吴保平;陈晶;;隔震:让家变得更安全——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记略[J];建筑;2008年16期

9 赵思强;杨志文;;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10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冰;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3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5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6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7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9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玲;三维复合摩擦摆隔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恒;带托柱转换梁结构层间隔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潘响铃;核电厂多级隔震地震响应及参数分析[D];上海大学;2015年

4 刘永彬;超大型冷却塔结构隔震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5 田宇;结构基于隔震与被动减震的实验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扬;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杰;基于摇摆隔震的桩基础拟静力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8 邵锡杰;高压瓷柱式断路器的抗震性能分析与隔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9 李海平;再生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隔震性能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钟科举;地铁上盖高层建筑层间隔震方案对比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29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29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2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