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山区双车道公路驾驶人速度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28 02:44
【摘要】:随着中国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机动车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汽车保有量急速增长,道路交通安全日益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截至2014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54亿辆,较去年底增长12.4%。我国山区面积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3左右,山区公路地形复杂、车流结构复杂、道路线形不佳、气候恶劣等原因,伤亡事故居高不下。据统计,2005-2013年间,西部地区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总共121起,占特大事故总数的比例超过45%。目前对于针对平曲线运行速度V85预测模型的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都只含半径R(或是R的变异)一个自变量,而实际速度选择行为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半径R、转角△、车辆性能、驾驶人等)。而且,大都只是对弯道断面进行统计回归分析,来预测整个弯道路段的速度,但是实际行驶速度是随着线形、环境不断变化的,此模型预测的也只是某一位置的速度,不够准确。另外,目前对连续弯道的速度选择行为的研究,没有考虑相邻线形对行驶速度的影响,这对平缓地形公路可能是适用的,但是在山区公路弯道之间直线段通常较短,对于连续弯道占主导的山区双车道公路,相邻弯道之间不管是车辆运动学行为上还是速度选择行为都存在明显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山区双车道公路速度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伤亡事故率较高的重庆地区4条山区双车道公路,通过车辆实际道路试验,采集了不同驾驶员在该线路上的连续行驶速度、驾驶员心率、视频录像、侧/纵向加速度、方向盘转角/转速等试验数据结果。研究了山区双车道公路的速度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了驾驶员在单个弯道和连续弯道上的速度选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几何线形仍然是影响山区双车道公路速度选择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山区公路街道化程度、交通流状况、路面条件对行驶速度的影响也较大,地图导航仪以及驾驶目的对行驶速度的影响有限;弯道速度选择行为中,无论是单个弯道还是连续弯道入弯减速度和出弯加速度都是随着弯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弯道转角的增大而增大。但是连续弯道与单个弯道相比速度选择行为更为复杂,不同的半径表现出不同的选择行为,而且不同的半径分布也将导致驾驶员不同的驾驶行为。另外,连续弯道制动减速度随着制动初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当速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制动减速度反而减小。本文的研究能够应用于道路设计中的驾驶行为假定的修正,可以为山区公路的限速提供依据,对交通安全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图文】:

机动车保有量,汽车保有量


截至 2013 年底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 1.37 亿辆,占机动车保有量的比例 54.8%。图 1-1 为是近十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图1-1 近十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2004-2013年)

卫星地图,合川,北碚,路段


试验对山区公路各种线形都应考虑,要求道路能合。能获得道路设计的基本资料,如弯道半径、转角过大量调查,同时从重庆市交巡警总队获得最近庆地区 4 条典型山区公路作为本次试验道路。以验路段交通事故统计,据重庆市有关部门统计该 12 月车辆间、车辆与行人之间、侧翻交通事故死2 起,两车相撞 7 起,侧翻、坠车各 1 起,撞固定发路段进行研究分析。段都为双向两车道,有道路中心线,大部分路段较为清楚。包含多种线型元素如顺直、急弯、陡于该路段交通流密度较小,,车辆行驶途中受突发究的要求,能够作为测试路段。:G212 北碚-合川路段,是一条典型的山区二级卫星图片如图 3.2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91.2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钟小明,刘小明,荣建,陈永胜,孙小端;基于高速公路路线设计一致性的中型卡车运行速度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3期

2 范振宇;公路运行车速测算模型的研究和标定[J];山西交通科技;2001年06期

3 杨少伟,许金良,李伟,陈军;路线设计中车辆行驶速度预测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潘兵宏,赵一飞,梁孝忠;动视觉原理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陈德爱;杨浩;;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道路因素分析[J];综合运输;2006年01期

6 徐进;邵毅明;赵军;杨奎;;山区道路弯坡组合路段重载车辆行驶速度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广山;高速公路设计一致性评价模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2543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43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d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