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式半立交十字路口概念设计研究
【图文】: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第49卷图1两相位信号控制图Fig.1Two-phasesignalcontrolchart图2一个相位情况下相交点流线Fig.2Aphaseoftheintersectionpointoftheflowline2斜拉式半立交初步设计2.1斜拉式半立交的提出斜拉式半立交即将左转车流进行环形立交(相当于将环形交叉口环岛上移至一定高程),同时左转环形立交采用中间设立斜拉索塔斜拉环形立交.图3斜拉式半立交立体图Fig.3Trapezoidalsemi-collapsingthree-dimensionalillustration通过对两相位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的分析发现消除左转将会使得交叉口的交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因此本文基于消除左转的思想提出斜拉式半立交(如图3).图中交叉口中间建立斜拉索塔斜拉左转环形车道,左转车辆通过左转车道上升至环形立交并与在环形交叉口中行驶方向相同,绕环形立交逆时针行驶至出口.2.2斜拉式半立交设计2.2.1左转车道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9]规定,道路纵坡不宜小于0.5%,道路最大纵坡限制见表1.在本文拟建立的斜拉式半立交中,左转车道逐渐上升至环形立交的高度6m,其纵坡度采用3%,左转车道桥墩采用双支座独柱墩,增加桥下净空.2.2.2左转环形立交设计本文拟建立的环形立交相当于环形交叉口的绕岛行驶,其内半径即可视为环形交叉口环岛半径,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环形交叉口最小环岛半径限制如表2.本文拟建立的左转环形立交采用内半径37.5m,外半径45m,车道宽度为7.5m.表1最大纵坡度Tab.1Maximumlongitudinalslope计算行车速度/(km·h-1)最大纵坡推荐值/%最大纵坡度限制值/%8046605505.5740683072089表2环形交叉口中心岛最小半径Tab.2Maximumlongitudinalslope环岛行车计算速度/(km·h-1)横向力系数μ最小?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第49卷图1两相位信号控制图Fig.1Two-phasesignalcontrolchart图2一个相位情况下相交点流线Fig.2Aphaseoftheintersectionpointoftheflowline2斜拉式半立交初步设计2.1斜拉式半立交的提出斜拉式半立交即将左转车流进行环形立交(相当于将环形交叉口环岛上移至一定高程),同时左转环形立交采用中间设立斜拉索塔斜拉环形立交.图3斜拉式半立交立体图Fig.3Trapezoidalsemi-collapsingthree-dimensionalillustration通过对两相位信号控制十字交叉口的分析发现消除左转将会使得交叉口的交通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因此本文基于消除左转的思想提出斜拉式半立交(如图3).图中交叉口中间建立斜拉索塔斜拉左转环形车道,左转车辆通过左转车道上升至环形立交并与在环形交叉口中行驶方向相同,绕环形立交逆时针行驶至出口.2.2斜拉式半立交设计2.2.1左转车道设计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9]规定,道路纵坡不宜小于0.5%,道路最大纵坡限制见表1.在本文拟建立的斜拉式半立交中,,左转车道逐渐上升至环形立交的高度6m,其纵坡度采用3%,左转车道桥墩采用双支座独柱墩,增加桥下净空.2.2.2左转环形立交设计本文拟建立的环形立交相当于环形交叉口的绕岛行驶,其内半径即可视为环形交叉口环岛半径,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环形交叉口最小环岛半径限制如表2.本文拟建立的左转环形立交采用内半径37.5m,外半径45m,车道宽度为7.5m.表1最大纵坡度Tab.1Maximumlongitudinalslope计算行车速度/(km·h-1)最大纵坡推荐值/%最大纵坡度限制值/%8046605505.5740683072089表2环形交叉口中心岛最小半径Tab.2Maximumlongitudinalslope环岛行车计算速度/(km·h-1)横向力系数μ最小?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A580001) 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2014k37-2);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攻关项目(2013-2-12)
【分类号】:U491.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志华,姚智胜,邵春福;基于路段相关的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年10期
2 王罗;李炳林;;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J];甘肃科技;2008年11期
3 陈琨;于雷;;基于对数正态和分布的路径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勇;王世明;杨晓光;;信号控制道路行程时间可靠度计算与实证[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高林杰;隽志才;张伟华;;基于微观仿真的路段行程时间预测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年03期
6 陈国俊;杨晓光;刘好德;安健;;基于动态百分位行程时间的公交到站时间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09年S1期
7 张君超;;路径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李晓莉;石建军;;行程时间异常值处理方法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1期
9 叶佳缘;杨赛霓;刘浩;;降雨对高速公路小型车行程时间的影响[J];公路交通科技;2012年11期
10 张玺;刘海旭;蒲云;;随机供给下的行程时间动态可靠性[J];系统工程;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宁;;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路段平均行程时间估计方法[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江周;张存保;许志达;严凤祥;;基于实时数据的城市道路行程时间预测方法和模型[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杨兆升;董升;李善梅;刘雪杰;朱伟权;;基于占有率数据的模式匹配行程时间预测模型研究[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温慧敏;刘雪杰;高永;李先;;路网行程时间稳定性分布特征研究与实证分析[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宇;裴玉龙;;动态路段行程时间函数的确定及其与BPR函数的比较研究[A];第七次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郭继孚;温慧敏;于雷;陈琨;高永;;基于出租车IC卡数据的北京路网可靠性评价[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龚珊;尹相勇;朱爱华;;基于浮动车的路段行程时间卡尔曼滤波预测算法[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里捷;林正;马云;熊桂喜;;BRT乘客信息服务的研究与实现[A];2008第四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保丽霞;金森元;顾应欣;;智能交通集成控制中的信息协同分析与处理[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峻;周智勇;;不对等信息显示的城市停车预调度方法研究[A];第一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轶群;移动交通管理集成技术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杨震;城市干线公交通行保障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陈明明;基于统计分布的城市道路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4 付凤杰;基于自动车牌识别数据的城市道路行程时间估计[D];浙江大学;2017年
5 熊志华;道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6 陈琨;基于移动源数据的城市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模型与算法[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李继伟;城市主次干路的路段行程时间估计与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小静;基于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城市交通网络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9 冷军强;冰雪条件下城市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10 郭洪洋;信息约束条件下的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乙甲;基于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北京中心城路网运行状态评价[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2 武勇;基于时间分布的公交行程时间预测模型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克;高速公路的路段行程时间估计与预测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张岚岚;高速公路行程时间可靠度计量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吴俏;基于城市路网的行程时间估计及预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周建伟;高速公路路径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刘国盼;基于手机切换定位技术的干道行程时间分配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邓雪;信息发布对道路交通系统效率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程天琪;基于不同出行者预留时间的路网行程时间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桂娥;基于乘客感知的公交出行时间可靠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45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4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