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埋深水下隧道渗流场解析解
【图文】:
悖囗虼艘?些学者综合了以上3种方法获得该问题的解析解。典型的有镜像法和竖井法的综合,如应宏伟等[11],竖井法和保角变换法的综合,如杜朝伟等[20]。但是,以上方法还存在不足,即凡是能够考虑衬砌或者注浆圈作用的,则必定要采用大埋深假定,凡是能够适用于任意埋深的,又不能考虑衬砌或者注浆圈的作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稳态渗流的控制方程出发,利用保角变换,严格推导了该问题的解析解。并且利用该解对隧道埋深、衬砌渗透系数、衬砌厚度等因素进行参数分析。1数学模型1.1基本假定如图1所示,整个研究区域分为衬砌和围岩两个部分。衬砌内外半径分别为r和R,隧道的埋置深度为d,此处定义埋深为隧道中心到围岩顶面的距离。围岩顶面水深为H,基准水位线选在围岩顶面,并建立如图1所示的坐标系。作如下基本假定:①围岩与衬砌为各向同性的多孔材料;②渗流场内水流遵循达西定律;③衬砌内侧孔隙水压为零。图1水下隧道数学模型Fig.1Schematicdiagramofunderwatertunnel1.2控制方程多孔介质中,遵循达西定律的稳态渗流,其控制方程为拉普拉斯方程:22220xy,(1)式中,为总水头,等于压力水头与位置水头之和,即w=pz,(2)式中,p为孔隙水压,w为水的重度,z为位置水头,等于给定点与基准水位线的竖直距离,在此z=y。1.3边界条件在图1中,,结合基本假设,由于围岩顶面水深为H,所以第一个边界条件(BC1)为y0H。(3)另外,根据假定③衬砌内部孔压为0,所以总水头等于位置水头,有边界条件2(BC2):222xydry。(4)2解析解求解2.1衬砌区域由于衬砌区域为环形区域,在极坐标系下求解会更方便。将式(1)在极坐标系下重写为22222110
1986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561()sinnnnCCn,(6)式中,l为衬砌内水头,Ci(i=1~6)为常数。将BC2在极坐标系下的形式lsinrrd代入式(6),可得2l255ln1sinrCdCCr,(7)式(7)中仍存在两个未知数。2.2保角变换采用保角变换的方法可以简化围岩内水头表达式的推导过程。保角变换可以将半无限围岩转变为一些简单的形状[5,17]。如图2所示,采用式(8)的映射函数,平面Z内围岩区域转变为平面内的环形区域。i(Zia)/(Zia),(8)式中,i为虚数单位,22adR。图2原域与映射域Fig.2Originalandmappingdomains由保角映射的性质,可以将围岩在映射域内的控制方程也写成式(5)的形式。类似于2.1节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围岩区域水头的表达式为s789101ln()cosnnnCCCCn11121()sinnnnCCn,(9)式中,s为围岩内总水头,Ci(i=7~12)为常数。需要注意此处和为图2(b)内坐标体系下的坐标变量。将BC1在平面的形式,s1H代入式(9)可得s891ln()cosnnnHCCn11121()sinnnnCCn,(10)式(10)中有4个未知数。因为多孔介质内水流为稳定流,所以进入衬砌的渗流量应该和从衬砌内流出的渗流量相等,即2π2πlsls00ddrkrk,(11)式中,kl,ks分别为衬砌及围岩的渗透系数,++dRadRa为衬砌外圈在映射域内的半径,即图2(b)中内圈的半径。根据式(11)可得l2s8kCkC。(12)另外,式(7)和(10)在界面上可重写为l2ln(1)RRCCdCyr,(13)式中,2552(1)rCCCR。s891l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国贤;论水下隧道抗灾的生命力与优越性[J];地下空间;2001年02期
2 ;重庆将投资30亿元建水下隧道[J];岩土工程界;2003年12期
3 孔祥金;首座地下转盘水下隧道将在重庆市兴建[J];隧道建设;2004年04期
4 宋建;陈百玲;范鹤;;水下隧道穿越江河海湾的综合优势[J];隧道建设;2006年03期
5 申楠公;李海超;张珂;;水下隧道贯彻国防要求研究初探[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07年02期
6 杨成刚;;水下隧道的防护技术措施[J];天然气与石油;2009年03期
7 杨小勇;;浅谈水下隧道安全风险管理[J];当代经济;2009年04期
8 ;南宁南湖水下隧道工程[J];公路隧道;2011年01期
9 王少飞;涂耘;程崇国;;公路水下隧道应急救援对策[J];公路;2011年10期
10 周书明;潘国栋;;水下隧道风险分析与控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大建;;广州珠江水下隧道的抗震研究[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2 何益寿;;谈长江中下游的水下隧道建设[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钱七虎;;从河床冲淤分析沉管法修建长江水下隧道问题[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4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A];陆培炎科技著作及论文选集[C];2006年
5 陆培炎;陈晓文;杨光华;;广州珠江水下隧道沉管段内力分析[A];高层建筑与桥梁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杭州市庆春路跨越钱塘江水下隧道工程关于公铁合建与防灾专题专家咨询意见[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7 蔡小稚;冯良平;曾宪武;;跨越长江的桥梁建设成就和水下隧道的发展前景[A];中国公路学会2002年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蔡小稚;曾宪武;冯良平;;跨越长江的桥梁建设成就和水下隧道的发展前景[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2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徐水根;;修建水下隧道的预注浆法[A];第四届中国岩石锚固与注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程亚鹏;凌贤长;王宣青;胡庆立;;水下隧道覆土层安全厚度设计预测数学模型研究[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陆娅楠;广深港高铁水下隧道贯通[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向红;大型水下隧道与附属竖井的地震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立乔;水下隧道混凝土裂缝中水分输运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张艺博;考虑流固耦合的水下隧道力学特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3 许奎鑫;水下隧道开裂混凝土渗透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年
4 廖麒凯;小间距明挖水下隧道对运营京沪高铁影响规律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5 施晓群;长大铁路水下隧道火灾风险分析及消防安全策略[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谭鑫;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水下隧道施工力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欧阳刚杰;长沙市营盘路湘江水下隧道安全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郭家;浅埋水下隧道水压力分布及防排水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9 杨秀军;城区水下隧道营运通风与防灾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10 郑泽源;水下隧道断层破碎带段掌子面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6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5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