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轨道交通线路影响下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7 10:19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人口逐步的增加,国内各大城市所面临的交通问题愈发的尖锐。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倡导公交出行,国内各个城市开始争相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我国的地铁线路长度逐年递增。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建成使得城市中的交通公共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城市中的常规公交不再是城市公共系统中的主体,转而被轨道交通所替代,同时二者会存在着大量合作与竞争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对常规公交的线路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公交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共交通网络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二者的特性与功能,对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下二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以轨道交通线路作为常规公交线路生成的约束条件,确定多模式公交线网优化的目标主要以乘客在城市公交系统中达到出行时间最少及公交运营单位费用最少并建立了公交优化的目标数学模型与约束条件。考虑站点运输能力及引入复杂网络相关理论优化整体城市的站点布局并以站点为依据选取候选路线,在候选路线选取中考虑公交线路生成的各类约束条件并根据轨道交通将常规公交候选类型分为三类。不同的候选路线构成了不同的城市公交方案,在此设计遗传算法中的各类因素使得遗传算法可以应用于本文的研究,并对目标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最优的公交线网方案。最终通过第五章的实例分析,证明了该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可以根据遗传算法以乘客出行时间为主要目标得出具体的公交线网。
【图文】:

示例,常规公交,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优化研究提供基础。析研究可以得出,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二者由于其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不同,在城市公交线路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客运走廊,服务的对象面向辐射不到的区域,常规公交由于其设置方便,,投入的补充,为轨道交通提供客流集散的功能。二者相形成一个有竞争性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为城市中立公交出行在城市交通出行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有合作关系,且二者的相互协作对于城市公共交通

复杂网络,拓扑模型


图 3.2 复杂网络拓扑模型 所示,选中某一区域将选定区域建立公共交通网络的复杂网公共车站或轨道交通车站,节点中的数字代表每一个节点的表两个节点之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连接。k 定义为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连接线数量,它是复杂网络拓扑。如式 3-7 所示。1( )Ni jjk v ——节点总数;j ——表示节点iv 与节点jv 的连接关系,若连接则取jG=1,点度如式 3-8 所示,其中 N 为网络全部节点的数量。1( )Nik k vN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U491.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倩茜;高宁波;郑丽媛;吴鹏;;基于信息熵与遗传算法的公共交通线路选择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年01期

2 邓亚娟;王欢;杜若;胡绍荣;;基于加权复杂网络的公路网等级结构划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4期

3 袁长伟;吴群琪;袁华智;冯忠祥;;考虑轨道交通作用效应的城市公交线网优化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4年08期

4 周媛;邓卫;胡启洲;;基于遗传禁忌算法的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1年01期

5 朱涛;张水平;郭戎潇;常国岑;;改进的加权复杂网络节点重要度评估的收缩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9年08期

6 周明;王化雨;;济南市公共交通网络的拓扑特性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年01期

7 杨兆升;汪健;张颖鹏;;基于M2M模型的出行路径规划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S2期

8 杨晓光;徐竞琪;刘好德;付晶燕;;基于乘客平均出行时间最小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年04期

9 周昌标;王婷静;赖友兵;;基于道路公交与轨道交通布局模式的公交线网调整方法[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年04期

10 宋杨;陈宽民;姚新虎;;配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起讫点的确定[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湘;城市多模式公交线网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2 顾前;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分布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3 瞿何舟;城市公共交通不同层次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57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57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