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陕北地区黄土隧道围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13 22:59
【摘要】:对延安-延川(陕晋界)高速公路黄土隧道原状黄土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除液性指数外,黄土围岩物性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小于力学参数;可将9个物性指标根据其相关系数和因子分析结果分为3组,并根据它们与土的强度指标的关系,选取天然含水量、干密度和塑性指数作为黄土隧道围岩分级指标;深埋饱和原状Q2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低围压下为应变软化型,高围压下表现为应变硬化型;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为小应变脆性破坏,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土样直接发生脆性破坏,丧失承载能力;另一种是先发生局部脆性破坏,仍保留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图文】:

散点图,干密度,散点图,因子


图1干密度与c、φ值的散点图Fig.1Scatterplotofdrydensityandc,φvalues2.1.3黄土围岩物理力学指标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法[12]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处理降维、提取综合因子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样品物理力学指标值矩阵的线性变换,求出矩阵的特征值,从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中得到数目减少的新因子,用新因子的最大信息量反映样本总体的变化情况。通过SPSS软件对黄土隧道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黄土围岩9项物性指标的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表和旋转后因子荷载矩阵,分析结果分别如表4和表5。从表4可以看出,前3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445%。根据统计学理论,前3个因子可作为综合因子,反映样本总体情况。因子荷载旋转的原理是使旋转后因子荷载矩阵每一列元素的方差之和达到最大,从而达到同一列上的荷载尽可能地向1和0两极靠近,突出了每个因子与荷载较大变量之间的联系,将荷载较大的因子分为一组。根据表5可对9项物性指标进行分组,因子1中密度、干密度、孔隙比和饱和度的值明显大于其他因子,分别为0.901、0.983、0.986、0.729,分为一组;因子2中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的值分别为0.959、0.868、0.702和0.612,大于组内其他因子的值,但横向分析含水量,将其分入第三组更合适,因此将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分为一组;因子3中含水量与液性指数的值分别为0.712和0.932,明显大于其他因子,分为一组。分组结果与根据相关系数得到的分组结果一致,说明这一分组方案是可靠的。表4主成分特征值及其贡献率表Table4Eigenvaluesandcontributionrateofmajorfactors序号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15.12856.97456.97421.59417.70774.68131.32914.76489.44540.705

应力-应变关系,原状,黄土,轴向应变


图2所示。由图2可以得到如下结论:①深埋饱和Q2原状黄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在低围压下为应变软化型,在高围压下表现为应变硬化型,且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理想弹塑性模型,随围压增大,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由软化型向硬化型发展。②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较小的轴向应变下达到峰值,峰值应力对应的轴向应变基本一致,基本不随围压而变化。③轴向应变达到峰值后,土体内产生剪切滑移,结构性逐渐遭到破坏,形成剪切带,如图3所示。④达到峰值前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其斜率为变形模量,由图2可见,其随围压增大而增大,反映了应力水平的影响。图2深埋饱和原状Q2黄土应力-应变关系Fig.2Relationshipbetweendeviatorstressandaxialstrainofdeep-buriedandsaturatedundisturbedQ2loess图3剪切破坏后试件Fig.3Specimenaftershearfailure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①压缩阶段。这一阶段应力应变曲线近似为直线,土体表现出较大的结构性。②裂缝开展阶段。轴向应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土样发生屈服,颗粒之间出现相对滑移,可以看到土样表面出现微裂纹。③剪切破坏阶段。随着轴向应变的进一步发展,,微裂纹贯通,形成剪切破裂面。孔隙水压力变化曲线如图4所示,在低围压下,其孔隙水压力开始有小幅增加,然后迅速减小并出现负孔压;在高围压下,其孔隙水压力一直保持为正孔压,随轴向应变的增大而增大。图4深埋饱和Q2原状黄土孔压-应变关系曲线Fig.4Relationshipbetweenporepressureandaxialstrainofdeep-buriedandsaturatedundisturbedQ2loess2.3黄土围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2.3.1无侧限抗压强度统计分析表7为6组取自不同隧道掌子面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数据。从表7可以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承志;钱七虎;王明洋;陈剑杰;;深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的数学模拟[J];岩土力学;2012年11期

2 曾晓清,张一弼;系统工程方法在隧道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1995年02期

3 刘保国,张清;秦岭Ⅱ线隧道围岩在不同温度下蠕变变形的有限元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窦林名,何学秋;声发射监测隧道围岩活动性[J];应用声学;2002年05期

5 裴捷,水伟厚,韩晓雷;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与防水层影响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04期

6 杨志刚;隧道围岩单轴强度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界;2004年09期

7 李之达,刘劲勇,易辉,蔡佳骏;锚喷支护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分析[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8 颜海春;王在晖;戚承志;;深部隧道围岩的流变[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戚承志;钱七虎;王明洋;丁常树;;深部隧道围岩的流变[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王永岩;曾春雷;卢灿东;;隧道围岩热力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继伟;钟国;;韩家岭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戚承志;钱七虎;王明洋;陈剑杰;;深隧道围岩分区破裂的数学模拟[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阳友奎;;应变软化地层中隧道围岩响应的解析[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4 李松;祝家麟;;三维弹粘塑性边界元法分析隧道围岩[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5 黄伦海;;隧道围岩稳定分析的相似模型实验研究[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李之达;黄强;李耘宇;;联拱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与黏弹性分析[A];中国化学会、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杜健;王文忠;那云龙;;白茫雪山1号隧道工程地质评价[A];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_5_7勇;李圫才;朱}

本文编号:2560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60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7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