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填充性椭圆形溶洞的围岩应力弹性解析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新荣;张旭东;黄明;李晓红;;深埋隧道填充型溶腔溃水机制及风险识别[J];重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张倬元;蒋良文;;倒虹吸形成深饱水带大型充填溶洞的典型实例——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深饱水带特大型充填溶洞的形成及充填物成灾机制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4期
3 吕建兵;傅鹤林;;隧道填充性岩溶软基弹塑性固结沉降机理研究[J];路基工程;2011年05期
4 郭佳奇;乔春生;;椭圆孔口塑性区及其在岩溶隧道工程中的应用[J];铁道学报;2013年03期
5 朱大勇,钱七虎,周早生,徐文焕;复杂形状洞室映射函数的新解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6 张路青,吕爱钟;双孔圆形洞室围岩应力分析的交替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年05期
7 吕建兵;傅鹤林;;填充性岩溶软基加固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工程应用[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8 祝江鸿;;隧洞围岩应力复变函数分析法中的解析函数求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莫阳春;高水压充填型岩溶隧道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林之;李章政;;侧向荷载下剪力墙问题的解析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2 管品武;唐国斌;王利平;孟会英;禹雷;;正交异性板法分析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年06期
3 刘述伦;薛江红;;应力集中圆孔附近的形变场[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徐青,陈士军,傅少君,陈胜宏;改进剩余推力法及其在三板溪滑坡稳定研究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年04期
5 侯化强;王连国;陆银龙;张蓓;;矩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其破坏机理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S2期
6 蒋国云;;深埋隧道岩溶突水安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7 郝星;苑伟政;常洪龙;牛昊彬;焦文龙;;MEMS系统级仿真中的一种变截面梁建模方法[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08期
8 黄文尧,颜事龙,吕淑然,康大浩,冯义德,陈双华;低爆速细长震源药柱的研究与应用[J];爆破器材;2005年04期
9 陶波;佴磊;伍法权;郭改梅;柴建峰;;论静止侧压力对抗滑桩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尹新生;陈日暄;陈日新;;考虑支座约束条件影响下钢筋混凝土索梁结构体系受力性能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光钦;;关于弹性力学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几点思考[A];海峡两岸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武瑛;王建军;;弹性梁弯曲时平面假设的验证[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3 秦尚松;李珠;王宏;刘元珍;;保温砂浆不同保温形式墙体温度效应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嵇醒;戴瑛;仲政;;经典弹性力学与应用力学方法[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董震;张其林;;空间结构分析的等参梁单元方法[A];第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路青;杨志法;李晓;;地下工程中任意多洞室问题应力场的解析解[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郑安节;张晓敏;巫祖烈;;包装体的夹芯梁缓冲原理[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8 吴鑫;刘长武;;基于表面分形特征的煤岩冲击倾向性评价[A];《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vol.9 No.5[C];2013年
9 唐治;潘一山;李忠华;郑树栋;朱丽媛;;巷道围岩应力空间分布仿真分析[A];煤矿冲击地压防治的创新与实践——全国防治煤矿冲击地压高端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李金学;;有限元接触算法在连杆强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A];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锦宝;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轨道交通引起的环境振动及隔振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李少刚;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沈纪苹;海洋顺应式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5 彭念;原位扩建隧道围岩力学响应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郭子红;地下立交近接隧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与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王晓川;射流割缝导向软弱围岩光面爆破机理及实验研究①[D];重庆大学;2011年
8 章健;热轧卷取机卷筒扇形板失效机理及寿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9 刘芳芳;基于柔性鳍波动的水下仿生系统推进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胡斌;深切峡谷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的动态数值仿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坤;偏置荷载下FRP筋砼双向板冲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政;复合结构柔性反底拱应用于软岩峒室稳定性控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振虎;基于湿模态法的舷侧外伸结构砰击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朱莹莹;27SiMn无缝钢管深孔滚压加工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5 吕仲鸣;筏板基础—CFG桩复合地基共同作用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班勇婷;玻璃板在局部冷却辅助下的激光热应力切割的仿真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杨峰;惠州地下水封储油洞库群围岩稳定性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王志刚;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破碎顶板加强支护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王峻峰;某重型卡车变速器箱体有限元分析与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10 柴顺;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节点强度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生国,黄伦海,蒋树屏,刘新荣;黄土连拱隧道施工方法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2 蔡晓鸿;蔡勇斌;蔡勇平;甘晓荣;孙富学;;二向不等围压和内压作用下椭圆形洞室的计算[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3 察美峰,孔广亚,贾立宏;岩体工程系统失稳的能量突变判断准则及其应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4 王树仁;何满潮;刘招伟;;岩溶隧道突水灾变过程分析及控制技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5 蒋良文,王科,黄润秋,徐则民,张立新;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深部承压岩溶水系统浅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刘丹,杨立中,李晓;秦岭特长隧道地区同位素水文地质研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雷金山;阳军生;周灿朗;苏伟;杨秀竹;;广州轨道交通岩溶地质模型相似材料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8 万明富;海洪;刘斌;;单洞四车道隧道开挖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汤连生,王思敬;水—岩化学作用对岩体变形破坏力学效应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10 蒋良文,易勇进,杨翔,陶伟明;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桐麻岭背斜东翼岩溶涌水突泥灾害与整治方案比选[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伍佑伦;许梦国;盛建龙;;基于断裂力学的巷道围岩破坏区分析[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2 林刚;连拱隧道施工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陈强;岩溶储气长隧道工程地质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刘招伟;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其防治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5 申玉生;软弱围岩双连拱隧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康勇;深埋隧道围岩破坏机理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7 王心飞;深埋隧道稳定性分析的智能化及非线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8 刘春;深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力学性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何锋;三峡引水工程秦巴段深埋长隧洞开挖地质灾害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10 龚建伍;扁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任桂兰;单线铁路隧道地质顺层偏压衬砌结构的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席光勇;深埋特长隧道(洞)施工涌水处理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李奎;隧道岩溶围岩力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胡世斌;深埋公路隧道稳定性监测分析及涌突水灾害防治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田志宇;公路小净距隧道相似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6 吴国晓;锦屏二级水电站辅助洞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曹茜;岩溶隧道与溶洞的安全距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松;姜德义;蒋再文;刘新荣;;隧道围岩应力时序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2 苏惠;;破碎介质中隧道围岩应力有限元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靳晓光,李晓红,艾吉人,杨君,康勇,王建华;某深埋长隧地应力演化及围岩应力位移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1期
4 张家新;柳治国;;分岔隧道的围岩应力及变形数值分析[J];土工基础;2009年04期
5 祝江鸿;;隧洞围岩应力复变函数分析法中的解析函数求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3年04期
6 杜浩鸣;黄光辉;;浅谈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及锚喷支护[J];科技致富向导;2013年23期
7 李卫兵;陈庆;刘斌;;圆形巷道掌子面推进围岩应力变化规律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19期
8 赵雅;付乐;乔兰;;京承高速何家沟隧道围岩应力动态监测及时空关系分析[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8年05期
9 王相煊;;长河坝隧道施工区围岩应力数值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2年04期
10 范鹏贤;王明洋;李文培;陈明雄;;深埋隧洞卸荷过程中围岩应力变形的时间效应[J];岩土力学;2010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之达;黄道茹;黄强;刘劲勇;;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的黏弹性分析[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2 李之达;黄强;李改改;;隧道施工中围岩应力的监测和流变分析[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鞠文君;;巷道维护中的应力问题[A];世纪之交软岩工程技术现状与展望[C];1999年
4 王夫亮;;引力变化对围岩应力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华安增;;井筒围岩应力分析及其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银银;隧道围岩应力与位移数值模拟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631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6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