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软硬互层隧道稳定性分析及初期支护优化

发布时间:2019-11-27 05:05
【摘要】:采用ANSYS非线性接触分析方法,考虑层理效应并应用于重庆四面山隧道V级砂泥互层段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及初期支护优化.研究表明:隧道开挖后拱顶下沉值为水平收敛值1.5~2.0倍,拱肩处锚杆受力较拱顶处大,拱腰及拱脚处锚杆几乎不受力;根据水平软硬互层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及支护受力特点,优化锚杆支护,得出砂泥互层施工段可将与岩层夹角小于35°范围的锚杆取消.在原有方案及优化方案施工段进行现场测试,结果显示模拟及优化数值与测试值基本符合.研究成果可在类似隧道施工中推广应用.
【图文】:

变化图,层理,位移场,隧道开挖


平方向竖直方向未考虑层理2.1148.00考虑层理3.2251.302.2层理变形分析在隧道开挖前后,层理自身位移场也发生了变化.如图2(a)和(b)中,开挖前层理在地应力作用下最大滑移量为0.0169mm,隧道开挖后层理最大滑移量为0.267mm,为开挖前的15.8倍,变化明显.图3(a)和(b)中,开挖前层理最大剥离量为0.0926mm,开挖后最大剥离量为0.938mm,为开挖前的10.1倍,变化相对较小,层理滑图2开挖前后层理位移场变化图3开挖前后层理黏结剥离(色标单位:mm)移较黏结剥离更易受隧道开挖影响.隧道开挖后,层理位移场最大值均出现在隧道开挖区域附近,这是因为隧道开挖使得隧道附近岩体层间受应力重分布影响最大,离隧道开挖区域越远,层理的位移场受隧道开挖变形影响越小.可见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层理的存在,导致了周边围岩层间错动和变形挤出等破坏现象发生[15].2.3围岩位移场分析采用非线性接触分析方法,考虑软硬互层围岩层理效应,对四面山隧道V级砂泥互层段开挖围岩变形及初期支护受力进行分析.隧道开挖位移场模拟结果如图4所示,隧道水平方向最大位移为3.22mm,发生在拱腰与拱脚处.隧道开挖后水平收敛值为6.42mm,拱顶最大沉降量为11.33mm,拱底由于隧道开挖产生底鼓,位移为正值,底鼓最大量为8.25mm.可见:在软硬互层围岩中进行隧道施工,水平收敛值较小,而拱顶下沉量更大.隧道开挖后应力场变化结果如图5所示,最大主应力最大值为1.84MPa,出现在拱底处;最小

分布图,色标,隧道开挖,位移场


图4隧道开挖位移场(色标单位:mm)图5隧道开挖应力场(色标单位:MPa)轴力最大值为2810kN,出现在拱肩处.对应衬砌所受最大压应力为9.8MPa,最大拉应力为0.9MPa.C20喷衬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为11.0MPa,抗拉强度设计值为1.1MPa.可见:衬砌受力处于正常范围.图6衬砌轴力图(色标单位:MN)锚杆所受轴力分布如图7所示,锚杆受力分布对称.锚杆近端受力大,远端受力相对更小.另外,隧道拱肩处锚杆轴力最大,且大于拱顶处锚杆图7锚杆轴力分布图(色标单位:kN)轴力,最大值为97.6kN.拱腰处锚杆受力相对更小,支护作用效果很小,最小值为17kN.由于拱脚处锚杆受到了土体向下的摩擦阻力,因此该部位锚杆受压,压力最大值为19kN,数值较小.锚杆最大拉应力为73.7MPa,,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为130MPa,锚杆受力在正常范围.可见:V级砂泥互层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及应力稳定,初期支护受力满足要求.3锚杆支护优化结果分析由上述分析得出:隧道水平收敛数值较小,且拱腰及拱脚处锚杆支护作用很小,目前采取的锚杆支护方式偏保守.结合水平软硬互层围岩特点,进一步对隧道相应位置的锚杆数量进行优化,观察衬砌及锚杆结构整体的受力变化.锚杆与岩层夹角(θ)对衬砌及锚杆最大轴力(Fc和Fm)影响如图8所示.结果显示:当把与岩层夹角小于40°的锚杆全部取消以后,衬砌及锚杆的最大轴力数值均发生了突变,且衬砌最大轴力达3130kN,对应压应力为11.7MPa,超出了C20喷射混凝土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董金玉;杨继红;伍法权;王东;杨国香;;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J];岩土力学;2010年01期

2 张红日;黄正兵;谢升晋;;渗流作用下软硬互层砂岩边坡稳定性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3年07期

3 郑朋;罗勇;;公路软硬互层岩石边坡工程稳定性研究[J];交通科技;2010年04期

4 李昂;邵国建;范华林;杜培荣;朱义欢;;基于细观层次的软硬互层状复合岩体力学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5 丁秀丽,付敬,刘建,盛谦,陈汉珍,韩冰;软硬互层边坡岩体的蠕变特性研究及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9期

6 张桂民;李银平;杨长来;刘伟;施锡林;杨春和;;软硬互层盐岩变形破损物理模拟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7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吉世祖;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岳建军;缓倾外软硬互层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失稳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66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66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c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