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净距隧道下穿薄煤层采空区地层开挖稳定性分析
【图文】:
图1采空区与隧道空间位置图2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空区倾角15°)为了消除边界效应的影响,模型中测试断面选在模型纵向中间断面(Y=8m处),分别在隧道断面的拱顶、仰拱、左右拱腰、拱肩和拱脚处布置监测点,分别监测拱顶和仰拱的竖向位移,拱肩、拱腰和拱脚的水平位移以及各个测点处的内力。测试断面监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图3测试断面监测点布置2.2模型参数的选取通过弱化围岩参数来实现对采空区“三带”的模拟,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文中采空区围岩级别取为Ⅴ级,基岩围岩级别选为Ⅳ级,采空区冒落带高度3m,裂隙带高度12m。采空区下部为基岩。采空区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基岩各参数见表1。表1围岩各参数取值项目密度/(kg/m3)体积模量/MPa剪切模量/MPa内摩擦角/(°)黏聚力/MPa抗拉强度/MPa冒落带15001000206150.0000.0裂隙带17001330286200.1250.3弯曲带18501390362250.2000.5基岩20001670556300.2001.03开挖模拟隧道拟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同时完成支护,上台阶开挖7步后开始下台阶的开挖,并支护上下台阶。开挖顺序为先开挖左洞后开挖右洞,每步开挖进尺为2m,上下台阶法的开挖步骤为:开挖上台阶(第1个进尺)→开挖上台阶(第2个进尺),支护(第1个进尺)→开挖上台阶(第3个进尺),支护(第2个进尺)→依次循环开挖→开挖上台阶(第7个进尺),开挖下台阶(第1个进尺),支护上台阶(第6个进尺)→开挖上台阶(第8个进尺),开挖下台阶(第1个进尺),支护上台阶(第7个进尺),支护下台阶(第1个进尺)→依次循环开挖。开挖并完成支护,,左右洞共需29步。对于开挖的模拟,通过改变单元的材参实现。隧道内部土体及衬砌均为预设单元,分部开挖时,隧道核心土单元赋参为空
图1采空区与隧道空间位置图2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空区倾角15°)为了消除边界效应的影响,模型中测试断面选在模型纵向中间断面(Y=8m处),分别在隧道断面的拱顶、仰拱、左右拱腰、拱肩和拱脚处布置监测点,分别监测拱顶和仰拱的竖向位移,拱肩、拱腰和拱脚的水平位移以及各个测点处的内力。测试断面监测点布置如图3所示。图3测试断面监测点布置2.2模型参数的选取通过弱化围岩参数来实现对采空区“三带”的模拟,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文中采空区围岩级别取为Ⅴ级,基岩围岩级别选为Ⅳ级,采空区冒落带高度3m,裂隙带高度12m。采空区下部为基岩。采空区冒落带,裂隙带,弯曲带,基岩各参数见表1。表1围岩各参数取值项目密度/(kg/m3)体积模量/MPa剪切模量/MPa内摩擦角/(°)黏聚力/MPa抗拉强度/MPa冒落带15001000206150.0000.0裂隙带17001330286200.1250.3弯曲带18501390362250.2000.5基岩20001670556300.2001.03开挖模拟隧道拟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开挖同时完成支护,上台阶开挖7步后开始下台阶的开挖,并支护上下台阶。开挖顺序为先开挖左洞后开挖右洞,每步开挖进尺为2m,上下台阶法的开挖步骤为:开挖上台阶(第1个进尺)→开挖上台阶(第2个进尺),支护(第1个进尺)→开挖上台阶(第3个进尺),支护(第2个进尺)→依次循环开挖→开挖上台阶(第7个进尺),开挖下台阶(第1个进尺),支护上台阶(第6个进尺)→开挖上台阶(第8个进尺),开挖下台阶(第1个进尺),支护上台阶(第7个进尺),支护下台阶(第1个进尺)→依次循环开挖。开挖并完成支护,左右洞共需29步。对于开挖的模拟,通过改变单元的材参实现。隧道内部土体及衬砌均为预设单元,分部开挖时,隧道核心土单元赋参为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敬民;钱永久;曾宪桃;;塌陷区地表房屋抗采动结构体系及其加固[J];工程力学;2007年S1期
2 张志沛,覃羡安,刘旭;隧道在煤层采空区的治理方法[J];公路;2005年08期
3 黄明;张旭东;刘华荣;张光武;;采空区大跨连拱隧道围岩稳定分析及其加固[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钟祖良;涂义亮;刘新荣;刘元雪;张建;;浅埋双侧偏压小净距隧道衬砌荷载及其参数敏感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5 黄太武;;高速铁路采空区桥基沉降变形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4年03期
6 杨志浩;方勇;周超月;郭建宁;;双层采空区隧道开挖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J];铁道标准设计;2015年03期
7 童立元,刘松玉,邱钰,方磊;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7期
8 王树仁;张海清;慎乃齐;曹海莹;;下伏采空区桥隧工程变形及受力响应特征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6期
9 姚勇;何川;谢卓雄;;双线小净距隧道中岩墙力学特征及加固措施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9期
10 龚建伍;雷学文;;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S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卓雄;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围岩稳定性及结构力学行为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书生;曾祥国;姚安林;王清远;陈华燕;赵师平;;小净距隧道开挖工艺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3期
2 谭红艳;蒋小珍;;广州市白云采空区稳定性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许文锋;;小净距群体隧道施工顺序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4 杨为民;向灵芝;李铁军;;邯郸-涉县段高速公路沿线煤矿采空区地表沉陷的定量预测[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高磊;施斌;朱友群;王宝军;邵玉娴;张勇;;多层采空区条件下的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6 刘丹;孙宗元;郝金东;;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与治理措施[J];福建建材;2010年02期
7 孙超;薄景山;孙有为;;采空区沉陷研究历史及现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邱恩喜;谢强;文江泉;;电测深法和电磁波CT法在采空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中的综合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06期
9 朱友群;施斌;王宝军;朴春德;邱钰;高磊;;边坡高填方路基下伏多层采空区稳定性数值模拟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3期
10 刘生贵;;采空区注浆加固效果检测方法的现状研究[J];工程勘察;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天翔;杨雪莲;周永江;程强;;高速公路桥跨煤层采空区工程影响及处治关键技术参数初步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南世卿;刘海林;孙国权;;实测空区建模技术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炼恒;李亮;邹金锋;赵志刚;;高速公路下伏浅层老采空区强夯置换处理试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吉小明;白铭海;谭文;王炳华;;大型浅埋暗挖换乘地铁车站施工关键技术[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向远;;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下麦西隧道下穿环城高速公路填方路堤施工稳定性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刘向远;;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下麦西隧道下穿环城高速公路填方路堤施工稳定性分析[A];2014中国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和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松平;云南复杂地质环境公路地质病害诱发机理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赵忠明;小浪底库区采空区稳定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奎;水平层状隧道围岩压力拱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孙冬明;采动区送电线路铁塔力学计算模型及塔-线体系共同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郭子红;地下立交近接隧道稳定性的理论分析与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正帅;老采空区残余沉降非线性预测理论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7 龚建伍;扁平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施工力学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刘树才;煤矿底板突水机理及破坏裂隙带演化动态探测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9 刘希灵;基于激光三维探测的空区稳定性分析及安全预警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10 王晖;青兰高速公路沿线北八特采空区地表沉陷机理及其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欢;沈丹客运专线本溪段线路地表沉陷稳定性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郑俊清;复杂地质条件小净距短隧道现场监测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世剑;引水隧洞及下覆采空区安全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赵晨;采空区下隧道安全稳定性评价及数值模拟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宁文光;富水小净距交错重叠地铁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朱明辉;隧道附属工程遇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及处治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7 蔡汉成;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其破坏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巫峰;大跨小净距隧道施工期中岩柱力学分析及应用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9 陈鹏;平行三孔小净距隧道相互影响分析及围岩稳定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王剑;软弱围岩隧道偏压特性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保祥,程崇国;三车道大断面公路隧道研究现状综述[J];地下空间;2002年04期
2 舒志乐;刘保县;李月;;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3 李辉;炊鹏飞;杨小红;朱江伟;杨罗沙;李征;;隧道下穿采空区的监测及结果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4 郭牡丹;王述红;张航;徐源;;层状岩体强度数值模拟及其讨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5 刘洪磊;杨天鸿;黄德玉;刘爱军;;桓仁铅锌矿复杂采空区处理方案[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李仁民,刘松玉,方磊;高速公路下伏多层采空区地表沉陷的预计评价方法[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7 喻军;刘松玉;童立元;;小净距隧道设计荷载的确定[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8 王超凡,赵永贵,靳洪晓(,郭鸿,李勤;地震CT及其在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S1期
9 丁秀美,黄润秋,刘光士;FLAC-3D前处理程序开发及其工程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2期
10 司双印,张运备,马敬杰,贺留兰,秦世昌;采煤塌陷区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奇;高速铁路桥梁桩基础变形性状试验与工后沉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钟祖良;Q_2原状黄土本构模型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3 黄明;含水泥质粉砂岩蠕变特性及其在软岩隧道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习文;小净距偏压公路隧道围岩压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刘元锋;米家寨隧道施工力学及其空间效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春艳;城市地铁小净距隧道过站区的微震控制爆破施工技术[J];铁道标准设计;2005年04期
2 王玉成;小净距隧道开挖及中夹岩墙加固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5年10期
3 杨转运,王羽,刘会;双洞小净距隧道施工控制要点[J];现代隧道技术;2005年02期
4 姜鹏;李建强;;浅谈石狮小净距隧道的施工[J];华东公路;2005年04期
5 温东平;;浅谈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原则与施工措施[J];科技资讯;2006年01期
6 高维权;;地铁小净距隧道过站区的微震控制爆破施工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7期
7 乔春江;朱光仪;;超小净距隧道的设计与研究[J];公路;2006年07期
8 秦卫;王飞;;小净距隧道设计研究与应用[J];土工基础;2006年04期
9 蒋团结;苏焕予;;小净距隧道在山区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西部交通科技;2006年05期
10 王耀明;王飞;;小净距隧道设计与结构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亮;黄明;钟祖良;梁宁慧;;高速公路小净距隧道建设关键技术分析[A];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赖锦兴;;里洋小净距隧道设计[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黄波;;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要点[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4年
4 姚勇;何川;田志宇;;小净距隧道爆破振动特征及控爆分析[A];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汪子勇;孟凡良;;小净距隧道施工[A];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选集(下册)[C];2004年
6 T3家惠;曾何
本文编号:2566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6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