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隧道围岩爆破损伤性破坏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0 14:12
【摘要】:伴随我国对深部地下工程的重视,深部隧道及深部高应力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爆破作为深部地下岩体开挖的重要手段之一,围岩在循环爆破作用下力学性能不断劣化,损伤持续累积诱发围岩失稳,致使出现隧洞坍塌现象,威胁工程人员的安全。研究在循环爆破作用下隧洞围岩岩体渐进性破坏,对于揭示岩体破坏机理、力学性质劣化及后期支护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循环爆破荷载作用下隧洞围岩损伤演化机理研究(51579142)”。通过基本理论与LS-DYNA数值模拟分析探讨围岩在循环爆破动荷载作用下损伤破坏,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目前国内外理论方面与数值模拟方面关于循环爆破动荷载作用于隧洞围岩的相关成果,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与问题。(2)以爆破作用下岩体破坏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探讨炸药随时间变化历程及岩体的渐进性破坏,确定了围岩损伤破坏的变量D。(3)借助广义胡克定律对脆性岩体材料本构关系进行完善;通过利用岩体最大拉应变准则和岩体摩尔-库伦准则对循环爆破作用下岩体渐渐性破坏做出判断,借助损伤变量D(D0≤D≤1)的不同值来表征岩体的损伤情况:D=D0时,岩体为具有初始损伤岩体(D0可以等于0,此时岩体为完整岩体);D0D1时,岩体在初始损伤基础上出现不同程度损伤破坏;D=1时,岩体完全破坏,发生断裂。并通过损伤累积(?)来表征隧洞围岩在循环爆破作用下的持续累积损伤破坏。(4)借助LS-DYNA有限元软件,揭示了爆破作用下应力峰值存在于炮孔处,并呈辐射状向四周辐射。岩体损伤破坏Y方向比X方向相对严重,其破坏方式以压剪破坏为主,伴随拉伸破坏。(5)通过对比单次爆破与循环爆破对岩体破坏,揭示了岩体损伤破坏具有明显记忆性,岩体损伤虽不断衰减,但损伤仍持续累积。说明地下岩体工程宏观失稳现象是由循环爆破引起岩体累积损伤作用引起的,并非一次爆破造成。(6)通过对比6个和4个平行布置炮孔循环爆破对围岩的损伤破坏发现,6个炮孔对围岩的损伤更加的剧烈,范围更加广泛,但其差距主要集中在前几次循环爆破,随循环爆破次数的增加,不同炮孔数量对同一处围岩的损伤破坏逐渐衰减,且损伤程度逐渐趋于相同。本文以岩石爆破基本理论为基础,借助LS-DYNA数值模拟对循环爆破动荷载作用下围岩损伤性破坏做出相应的探讨与研究,对进一步探究岩体累积损伤破坏与现场围岩支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对实现隧洞爆破施工技术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图文】:

示意图,隧道围岩,示意图,隧道工程


第 1 章 绪论1.1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近年来伴随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水利水电工程、矿山巷道和隧道工程等工程项目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大力发展,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深部地下空间发展规模最大、技术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之一,而且因土地资源短缺,隧道工程与地下工程将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在向着“长、大、深”等方向进行。对于多数在建、已建的隧道工程,相继都遇到过不少围岩变形破坏的问题,而对于隧道工程施工目前大多仍采用钻爆法施工,岩石(体)在循环爆破动荷载的作用下,岩石损伤具有明显记忆性,且随爆破荷载的发生岩石损伤劣化不断累积[1],由此对围岩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隧道围岩破坏的示意图如图 1.1 所示,研究围岩损伤、裂隙如何发育至贯穿整个岩石体,对于围岩稳定性及后期支护工程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示意图,爆破荷载,历程,炮孔


山东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 2 章 爆破损伤破坏基本理论2.1 岩石爆破破碎机理探究岩石爆破破碎机理,需先对爆破荷载随时间变化历程弄清楚,图 2.1 所示[46]示意图形象的描述了围岩岩体爆破开挖时柱状炮孔爆破荷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3 个部分:①炮孔内火药起爆,炮孔内爆破荷载随爆炸冲击波的传播开始急速上升,如图 2.2(a)所示;②随爆炸冲击波的进一步传播,在瞬间超高温、超高压的爆生气体的作用下炮孔周围岩体发生破坏,,出现岩体裂纹萌生等现象;③炮孔口处的堵塞物被爆生压缩气体作用整体抛出,与此同时超高温、超高压气体外溢,炮孔内爆破荷载急速衰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5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软岩分类及支护形式选择学术讨论会总结[J];煤炭科学技术;1987年03期

2 俞裕泰;肖明;;大型地下洞室围岩稳定三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7年01期

3 黄运飞,杨维怀;地下工程围岩维护的新途径—切缝弱化围岩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3期

4 陈合爱;地下围岩局部安全度计算的几种新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1989年03期

5 李思亚;;地质勘探坑道围岩量测与位移反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1989年03期

6 徐云尧;;工程围岩的整体运动及同向位移特征[J];煤炭学报;1989年02期

7 黄祥志;佘成学;;基于可拓和模糊综合评判理论的围岩稳定分类方法的比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Z1期

8 鞠庆海;弱面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及围岩强度的补偿[J];煤炭工程师;1990年03期

9 曾宏;;三维地质建模在亚碧罗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广西水利水电;2015年04期

10 王凤喜;;新建隧道建设中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施工的力学探讨[J];公路工程;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国荣;张涵浩;李从众;;洞潭水电站球岔设计及球穴围岩稳定分析[A];第一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及模型试验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2 张仲林;许金余;朱笃美;赵靖;范建设;;神经网络在围岩稳定分析中的应用与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4年

3 孙文召;王丹;李昕;周晶;;水工高压引水隧洞围岩稳定分析[A];水与水技术(第一辑)选编[C];2011年

4 戚蓝;马启超;;半地下式厂房施工全过程中边坡及围岩稳定粘弹塑性分析[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5 邹志晖;;拱坝下游地下洞室围岩稳定平面有限元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6 张俊林;杨日昌;;杨房沟水电站导流洞施工期安全监测及围岩稳定分析[A];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6年

7 凌建明;孙钧;;地铁隧道围岩稳定的卸荷损伤分析理论[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年会暨茅以升诞辰10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1995年

8 范广勤;;高地应力区巷道断面形状对围岩稳定的模型试验[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9 白万伟;;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安全控制探讨[A];2008南方十三省水电学会联络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揭隽夫;;应用围岩分类法评价水工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认识[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许霞 通讯员 尹登明 何艳;一腔热血浇筑荣耀之路[N];国际商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文举;深埋洞室开挖瞬态卸荷引起的围岩开裂机制[D];武汉大学;2014年

2 范勇;深部岩体开挖过程围岩能量调整机制与力学效应[D];武汉大学;2015年

3 刘永平;隧道脆性—准脆性围岩连续损伤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胡安奎;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期围岩稳定动态反馈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5 俞祥荣;大型水电站不良地质段大断面导流隧洞围岩稳定与施工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6 蔡来生;地下开采围岩稳定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7 魏建军;深部破裂巷道围岩稳定强力协调支护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3年

8 冯强;季节性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源胜;隧道围岩爆破损伤性破坏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2 周永培;大断面Ⅲ级围岩隧道的开挖工法与支护优化数值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

3 谭展;新楚大高速九顶山长大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4 张曼;基于位移反分析法的围岩物理力学参数辨识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冯伟;西藏多雄拉隧道地应力场特征与双护盾TBM掘进围岩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6 周雨晴;岩巷围岩自承载能力及其劣变过程的力学解析研究[D];华侨大学;2017年

7 江晓洲;水工隧洞围岩渗流场和应力场数值模拟与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17年

8 张宏德;TBM与钻爆法修建硬质围岩隧道的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年

9 黄祥志;基于渣料和TBM掘进参数的围岩稳定分类方法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刘金跃;引水隧洞围岩稳定性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91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91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