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隧道含泥质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9 00:58
【摘要】:隧道建设涉及的地域广泛,经过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包括很多地质条件较差的断层破碎带。很多强度及稳定性较差的断层破碎带,是造成隧道施工中发生塌方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注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因此开展隧道含泥质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与试验研究,为注浆工程提供一定指导与借鉴。本文主要通过室内试验的研究,依据实际断裂层破碎带多为沉积岩,含砂质、填充物、吸水率大的特点,进行与实际注浆工程更为接近的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研究。为了验证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结论与实际断层破碎带注浆效果是否一致,进行网络裂隙注浆模型试验。通过控制单因素变量,分别研究了含泥量、裂隙开度、水灰比、水泥颗粒粗细度对注浆扩散能力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普通硅酸盐水泥与超细水泥注浆的试验结果表明用超细水泥代替普通硅酸盐水泥,扩散距离能提高50%到60%。普通硅酸盐水泥与超细水泥注浆的试验结果均证明水灰比介于1~2之间时,水灰比每增加0.5,扩散距离能提高10%~20%。因此当裂隙中含泥较多不易注浆时,注浆材料可采用超细水泥或者增大水灰比,能明显的提高扩散距离。(2)室内模拟含泥裂隙注浆试验中起始注浆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时,增加起始注浆压力扩散距离有所增加。当起始注浆压力达到500kPa后,继续增加起始注浆压力对提高扩散距离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室内含泥裂隙注浆模拟试验最大起始注浆压力可采用500kPa。从而我们可以推断在实际隧道破碎带含泥量较大的情况下,过大的提高起始注浆压力并不能有效的提高扩散能力。(3)扩散距离的理论分析结果要大于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的试验结果,其原因主要是理论分析考虑的因素都进行了理想化简化,简化过程中难免忽略很多因素。网络裂隙注浆模型试验的扩散距离也大于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试验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单裂隙注浆模型试验中注浆通道是唯一的,注浆过程中,通道一旦不畅通,将影响浆液扩散距离。
【图文】:

柱状图,隧道施工,柱状图,事故


注:数据来源于《2008 年至 2016 年我国隧道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统计与分析》以及《关于近期隧道施工事故及救援情况的通报》应指矿山【2017】41 号图 1-1 2008 年到 2018 年隧道施工事故柱状图Fig.1-1 Bar chart of tunnel construction accident from 2008 to 2018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 选题背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丘陵的面积占 43%,高原面积占 26%,盆地面积占 19%,平原面积占 12%。而我们通常认为的山区包括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以及崎岖不平的高原等,其总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66.7%。山区面积不仅多而且分布广泛,严重阻碍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制约西部地区的经济形势。为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缩短东西部的贫富差距,大规模的修建铁路、公路势在必行。我国山脉的分布纵横交错,分布面积广,铁路、公路穿山越岭在所难免,隧道工程在穿山过程中被广泛采用,隧道穿山时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施工过程常遇见断

模型图,单裂隙,注浆理论,模型图


第二章 含泥质单裂隙注浆扩散机理第二章 含泥质单裂隙注浆扩散机理隧道工程中遇见的断层破碎带裂隙分布复杂,性质多样,造成了研究网络裂隙注浆理论困难很大,因此选取单裂隙注浆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单裂隙的注浆扩散机理来推测网络裂隙的注浆扩散机理。本文研究含泥质单裂隙注浆扩散机理选用的理论模型为单一裂隙,裂隙中含有泥质。因隧道注浆工程中,多采用水灰比 1:1 普通硅酸盐浆液,该浆液为非牛顿流体,所以浆液流型选非牛顿流体。浆液在含泥质单裂隙中扩散规律是研究的重要对象,单裂隙注浆理论研究包括研究浆液的流型、浆液的本构关系、粗糙度对注浆扩散的影响、泥质对浆液的扩散的影响、浆液的运动方程、浆液在裂隙中填充饱和度的规律等等。含泥质单裂隙注浆理论模型如图 2-1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5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赛;;试析铁路隧道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要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年15期

2 吴大勇;;糜棱岩断层破碎带水文地质参数反演的实例分析[J];铁道建筑技术;2017年05期

3 娜孜拉·吐斯布那比;栾永泉;;乌拉斯特水库坝基断层破碎带处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25期

4 覃建源;;高速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涌水塌方工程对策探讨[J];城市地理;2017年10期

5 赵全民;;水下隧道长距离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J];建设科技;2013年07期

6 字平;;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震害机理的分析[J];中华建设;2019年03期

7 何磊;张志强;;富水高压隧道通过断层破碎带高位排水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2019年03期

8 刘静涛;;隧道断层破碎带渗水处理技术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7年12期

9 刘宏力;刘品;吁燃;;断层破碎带对公路边坡工程的影响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17年02期

10 吴雄波;;大跨度公路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J];建材与装饰;2017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晶;;某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A];2016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2 张晶晶;;某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A];2014年1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杨维武;文桂录;田维金;刘增跃;林振球;;八盘岭隧道富水断层破碎带预注浆[A];中国锚固与注浆工程实录选[C];1995年

4 赵军;唐学军;朱小明;王永刚;王增运;;寒区隧道断层破碎带塌方段支护参数及动态化监测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任曙光;贲勇;荣辉;;泥质断层破碎带中治水与掘进实践[A];第二十三届辽鲁冀晋粤川京七省市金属学会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6 潘国栋;周书明;赵晋友;;胶州湾隧道过断层破碎带注浆施工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A];运营安全与节能环保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第2届学术研讨会交流报告[C];2011年

7 王琪;邹育麟;汪波;蓝蕾蕾;;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合理施工工法研究[A];2013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刘贲;;某隧道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研究[A];2014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张志强;李化云;张浩;;大相岭隧道断层破碎带围岩变形的GA-BP神经网络预测技术[A];第3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10 陈亮;张达;汪在芹;魏涛;李珍;;新疆哈密八大石水库断层破碎带固结化学灌浆处理[A];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创新与发展(2017)——第14次全国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尹登明;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宜万项目部 科技降服六冒隧道[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江耀明;靠隧道牌为信誉加分[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3 刘志广;隧道断层破碎带控制爆破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7年

4 记者 顾虹 特约记者 宋宝华;西三线东段建设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石油报;2013年

5 李小香 张天国;决胜乌鞘岭[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2年

6 本报通讯员 杨波 张俊;斗蓬山隧道:一级风险只等闲[N];人民铁道;2013年

7 广西机电工业学校 傅中平;村庄建设选址要讲究[N];广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桂辉;物源组合对煤系断层破碎带渗透性的影响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

2 张伟杰;隧道工程富水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俞文生;隧道泥质充填断层破碎带劈裂注浆扩散机理及工程应用[D];长沙理工大学;2015年

4 王德明;泥质断层破碎带隧道突水突泥灾变机理研究及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5 李林;隧道穿越断裂带地震响应特性及抗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6 谭英华;隧道富水断层破碎带突泥灾变演化机理及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7 万飞;关角特长铁路隧道不良地质致灾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8 刘必灯;断陷盆地及断层破碎带场地地震动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党志琴;隧道含泥质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机理与试验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年

2 张志恩;富水断层破碎带隧道施工方案及参数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3 徐早文;特大断面隧道下穿水库断层破碎带的掌子面稳定性研究[D];福州大学;2017年

4 殷增光;软岩巷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支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年

5 蔡赫男;红庆梁煤矿软岩巷道过断层支护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6 唐垠斐;山岭隧道断层破碎带地震动力响应规律及抗减震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7 尚明源;富水区隧道掌子面稳定性分析及防排水结构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8 赵军科;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的支护方法与力学响应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9 赵坤;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及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年

10 于红利;其岭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05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05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