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松动圈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1 02:50
【摘要】:从松动圈的提出到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在工程上进行了大量的现场测试和计算,但是,这些工作大多都是在巷道或者在硬岩中进行的,而在软岩中,对松动圈范围的研究还很少,随着国家铁路的建设,正面临遇到越来越多的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对于在这种特殊的围岩条件下,工程的支护参数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要利用松动圈支护理论,对支护进行设计和优化,松动圈范围的确定及松动圈范围的影响因素就变得十分关键。本文依托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茂县隧道以及跃龙门隧道,采用资料调研、现场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计算对松动圈范围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为今后高地应力软岩大跨度隧道松动圈范围的测试、计算及范围的确定提供参考,主要工作及结论有:1.介绍了弹塑性理论计算松动圈的公式、方法,并介绍了各个塑性屈服准则的适用情况,并结合现场实测,利用弹塑性理论,对松动圈范围进行了计算。2.介绍了现场松动圈范围测试方法和仪器及各自的优缺点,并采用声波法,测得了现场的松动圈范围,得到在高地应力软岩大跨度隧道中,松动圈范围普遍达到了 10m以上。3.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并确定了松动圈的判定依据,对各个声波法测试断面进行松动圈范围的计算,得到的松动圈范围与现场实测的松动圈范围最大差值在9%左右,印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和判别依据的合理性。同时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和现场实测值最大差值达到2.3m,因此不推荐使用弹塑性理论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进行松动圈范围的计算。4.利用数值模拟,对埋深、开挖半径、侧压力系数对松动圈范围的影响及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各个影响因素下,松动圈范围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发展最后再次进入平稳发展的趋势。
【图文】: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松动圈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


图2-1无衬砌时围岩应力计算简图逡逑Fig.2-1邋Calculation邋of邋surrounding邋rock邋stress邋without邋lining逡逑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松动圈范围及影响因素研究


图2-2有衬砌时围岩应力计算简图逡逑Fig.2-2邋Calculation邋of邋surrounding邋rock邋stress邋with邋lining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俊;武宇;吴涛;杨凡;高玉柱;;声波法和窥视技术相结合的围岩松动圈测试方法探究[J];煤炭技术;2015年10期

2 吴涛;戴俊;杜美利;武宇;高玉柱;杨凡;邹清祺;;基于声波法测试技术的巷道围岩松动圈测定[J];煤矿安全;2015年01期

3 周泽林;陈寿根;张海生;李岩松;;高地应力软岩隧洞衬砌结构受力及强度安全系数研究[J];工业建筑;2014年12期

4 曹平;陈冲;张科;蒲成志;刘涛影;;金川矿山深部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测试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8期

5 侯公羽;李晶晶;赵伟伟;刘颖;陈智超;田乐;;两向不等压圆形巷道弹塑性摄动解[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2期

6 苏永华;刘少峰;王凯旋;梁斌;;基于收敛 约束原理的地下结构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11期

7 张海磊;刘涛;郭生茂;孙嘉;王成财;周健强;;隔离矿柱巷道围岩松动圈分布规律的测试[J];金属矿山;2014年07期

8 曹露晨;曹洋;;深部高应力巷道围岩松动圈数值模拟研究[J];煤炭科技;2014年01期

9 徐坤;王志杰;孟祥磊;孙长升;;深埋隧道围岩松动圈探测技术研究与数值模拟分析[J];岩土力学;2013年S2期

10 吴庆东;;地下水封洞室围岩松动圈范围测试分析[J];土工基础;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磊;千枚岩隧道挤压性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2 吴永胜;千枚岩隧道围岩力学特性研究及工程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远振;高强钢筋格栅在铁路隧道中的适用性与施作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2 李明亮;高地应力条件下的隧道围岩松动圈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7年

3 黄小城;大跨度扁平隧道围岩松动圈影响因素及理论计算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4 秦威;公路隧道围岩松动圈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5 徐坤;隧道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35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35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d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