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砂雾封层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研究
【图文】:
2017年第2期吉增晖等:含砂雾封层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研究抗老化性能,否则,再生功能维持的时间较短。因此,抗老化性能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雾封层材料的耐久性[9]。本研究将样品原液加入老化改性沥青后的针入度、软化点、5℃延度、135℃黏度指标与二次老化后相应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材料的抗老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如图2~图5所示。图2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软化点变化幅度)对比图3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135℃黏度变化幅度)对比图4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针入度变化幅度)对比图5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5℃延度变化幅度)对比从图看出,再次旋转薄膜老化后,掺有含砂雾封层A和还原再生雾封层C的原液样品,二次老化后的针入度、5℃延度、软化点及135℃黏度较二次老化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而掺有含砂雾封层B原液样品的软化点和135℃黏度较二次老化前则稍有提升(分别提升了1.7%和7.4%);同时,与其他雾封层材料相比,掺有材料B原液样品二次老化后的针入度较原老化改性沥青(未掺加任何雾封层材料)仍保持较大程度的提升(提升34%),而软化点较原老化改性沥青的降低幅度最小(减小0.4%),虽然二次老化后,其样品的5℃延度较原老化改性沥青下降幅度较大(减小20.9%),但其值(25.3cm)仍满足规范要求(>20cm),因此,相较而言,含砂雾封材料B的抗老化能力更优。另外,从以上图表数
2017年第2期吉增晖等:含砂雾封层性能评价与工程应用研究抗老化性能,否则,再生功能维持的时间较短。因此,抗老化性能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雾封层材料的耐久性[9]。本研究将样品原液加入老化改性沥青后的针入度、软化点、5℃延度、135℃黏度指标与二次老化后相应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材料的抗老化(氧化)性能。实验结果如图2~图5所示。图2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软化点变化幅度)对比图3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135℃黏度变化幅度)对比图4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针入度变化幅度)对比图5不同雾封层原液抗老化性能(5℃延度变化幅度)对比从图看出,再次旋转薄膜老化后,掺有含砂雾封层A和还原再生雾封层C的原液样品,二次老化后的针入度、5℃延度、软化点及135℃黏度较二次老化前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而掺有含砂雾封层B原液样品的软化点和135℃黏度较二次老化前则稍有提升(分别提升了1.7%和7.4%);同时,与其他雾封层材料相比,,掺有材料B原液样品二次老化后的针入度较原老化改性沥青(未掺加任何雾封层材料)仍保持较大程度的提升(提升34%),而软化点较原老化改性沥青的降低幅度最小(减小0.4%),虽然二次老化后,其样品的5℃延度较原老化改性沥青下降幅度较大(减小20.9%),但其值(25.3cm)仍满足规范要求(>20cm),因此,相较而言,含砂雾封材料B的抗老化能力更优。另外,从以上图表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友萍;;雾封层关键技术的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14期
2 汪红庆;;浅谈雾封层施工控制技术[J];山西建筑;2008年32期
3 杨胜利;;雾封层技术喷洒高度、散度角和间距的关系及其影响[J];公路交通技术;2009年03期
4 刘少伦;;雾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年05期
5 黄维蓉;;雾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预养护中的应用[J];路基工程;2010年03期
6 李卫民;夏骥;李善强;;雾封层技术的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11年S1期
7 杨波;;沥青再生雾封层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2年07期
8 韩瑞民;弥海晨;;雾封层性能研究[J];石油沥青;2012年04期
9 梁仲昌;康佳;;含砂雾封层与传统雾封层的区别浅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28期
10 雷晓萍;陈春羽;;沥青路面雾封层养护时机的判定指标[J];中国公路;2013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海雁;机场道面雾封层技术耐久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陈俊宇;水泥路面应用水性环氧改性乳化沥青砂雾封层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闫忠良;快凝抗滑型雾封层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孟定宇;低冰点雾封层材料设计及性能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郑敏楠;基于不停航要求的耐久型雾封层材料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6 缠艳萍;高寒区耐紫外老化雾封层道面养护材料及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7 范斌卫;沥青路面雾封层应用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8 郄磊堂;再生雾封层技术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杨波;沥青雾封层技术在高速公路路面养护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10 蒋志军;雾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预养护中应用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9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669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