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大跨斜拉桥抖振响应预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48.27;U44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磊;邵飞;徐倩;胡玉博;;索梁结构应急桥抖振响应分析[J];铁道建筑;2019年07期
2 苏益;李明水;;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的直接估算方法[J];中国公路学报;2019年10期
3 吴谦;李斌;杨飞;;垂尾抖振响应工程计算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0期
4 陈帅;杨智春;李斌;;飞机抖振响应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J];振动与冲击;2011年06期
5 詹刚毅;冯利坡;;长跨柔性悬索桥风致抖振响应分析[J];预应力技术;2016年06期
6 郑娟;;斜拉索风致抖振响应研究[J];江西建材;2017年09期
7 王巍;杨智春;张新平;;垂尾抖振响应主模态控制的地面模型实验[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年03期
8 李利孝;肖仪清;胡钢;焦丽娜;;积分尺度和风速谱对桥梁抖振响应影响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9 丁泉顺,陈艾荣,项海帆;大跨度桥梁结构耦合抖振响应频域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志刚,陈艾荣,项海帆;考虑背景响应的斜拉桥侧向抖振响应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水;;大跨度桥梁的抖振响应[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2 卜沈平;童亚斌;;垂尾局部翼面抖振响应的工程计算方法研究[A];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8年
3 张方银;潘家英;;宁波大桥施工阶段抖振响应计算[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李斌;吴谦;杨飞;杨智春;;垂尾抖振响应工程计算方法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林;葛耀君;李鹏飞;;考虑多分量导纳函数的抖振响应敏感性[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册)[C];2007年
6 龙晓鸿;李黎;胡亮;;四渡河悬索桥抖振响应时域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7 李明水;贺德馨;;大跨度桥梁抖振分析的简化方法[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8 罗雄;奚绍中;;大跨度桥梁桥址处随机风场的模拟[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9 崔鹏;韩景龙;张兵;;飞机抖振问题与三角翼抖振响应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杨智春;王巍;李斌;;垂尾抖振响应压电主动控制风洞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宁安;大跨度开口主梁斜拉桥的动力模型及风振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04年
2 许志豪;紊流风对大跨度分体双箱梁桥梁的作用[D];同济大学;2006年
3 胡晓伦;大跨度斜拉桥颤抖振响应及静风稳定性分析[D];同济大学;2006年
4 陈晓冬;大跨桥梁侧风行车安全分析[D];同济大学;2007年
5 唐春平;西部山区风特性参数及大跨度钢桁拱桥抖振响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6 陶奇;大跨斜拉桥施工状态抖振响应现场实测研究与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7 杨阳;西部山区宽体式扁平钢箱梁悬索桥风—汽车—桥梁系统振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李永乐;风—车—桥系统非线性空间耦合振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罗雄;利用短期实际风速记录模拟极值风速及桥梁时域抖振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10 杨咏漪;大跨度桥梁风致抖振疲劳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翔宇;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大跨斜拉桥抖振响应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罗文晖;异型人行桥在风荷载下的使用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张法刚;大跨度桥梁非平稳抖振响应的精细分析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4 胡柏远;悬索管道桥动力特性及抖振响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5 王勤傲;大跨度斜拉桥风致振动响应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杨洋;大跨径斜拉桥风致颤振、抖振响应控制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向旭;山区风环境数值模拟与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拱桥抖振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8 邹孔庆;非平稳风场作用下大跨度桥梁抖振响应时域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张茜;大跨度斜拉桥风致抖振响应的非线性时程分析[D];长安大学;2007年
10 金耀;大跨度桥梁全模态耦合颤抖振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0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5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