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驾驶行为特性分析与交通设施优化

发布时间:2020-07-16 05:56
【摘要】:机动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大城市快速路网络密度越来越高,随着城市快速路的不断发展,互通立交数量越来越多,快速路立交的间距也不断减小。小间距连续互通式立交影响区内,常常会出现交通拥堵和交通安全隐患凸显的问题。连续互通立交间标志设置如果不合理,不仅起不到引导驾驶员的作用,反而会增加驾驶员负荷,使得驾驶员做出不当操作,频繁加减速,紊乱交通流,甚至引发交通事故。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快速路连续互通立交交通流自组织机理与关联设计参数优化(编号:51878236)”内容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立交间距、预告标志设置方式、分合流形式作为实验影响因素,设计了驾驶模拟仿真场景。通过高仿真驾驶模拟器设备,建立典型连续互通立交场景,在社会上招募符合要求的驾驶员进行驾驶模拟实验。同时通过实验获取了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数据、眼动数据和心电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检验、独立T检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驾驶员在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驾驶行为进行分析,重点探究了不同立交间距下关联影响区的驾驶行为特征机理以及连续互通立交预告标志不同前置距离下的驾驶行为特征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灰色近优的连续互通立交预告标志不同设置方式有效性的评价方法,进而提出了基于不同立交间距的预告标志设施的设置方法。对驾驶员在不同立交间距下的驾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小间距立交下驾驶员速度显著较低,加速度显著较高,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的功效都较低,驾驶员瞳孔直径显著较大,持续注视时间显著较小。不同预告标志设置方式下驾驶行为分析结果表明,在不设置预告标志情况下,驾驶员速度显著较小,速度波动大,换道期间行驶距离长且波动大,不同预告标志前置距离下驾驶员车辆运行参数、车辆操纵行为、心电参数和眼动参数都有显著差异。灰色近优评价方法结果显示,基于我国城市互通立交间距设置标准,不设置预告标志和设置500m预告标志评分都最低;在匝道分流和主线分流情况下,分别设置300和200m预告标志效用最高;200m预告标志设置在中等间距立交时效用较高,300m预告标志设置在大间距立交时效用较高,400m预告标志设置在各立交上的效用整体水平较高。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91
【图文】:

技术路线图,驾驶员,驾驶行为,换道


(1)连续互通立交关联影响区域驾驶行为分析:利用驾驶模拟器仿真平台探究驾驶员在不同分合流形式和立交间距下的驾驶行为,如速度、加速度、行驶功效等。同时,针对驾驶员的眼动和心电特性进行研究,探究分合流形式和立交间距对驾驶员生理特性的影响。(2)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入口预告标志影响分析:在预告标志上多个立交相关指路信息的影响下,分析驾驶员在关联影响区域的驾驶特性。对驾驶员在不同预告标志前置距离下的驾驶行为进行分析。另外,探究驾驶员换道行为在不同立交间距和不同预告标志前置距离的差异性,如换道位置、换道距离、方向盘转角、转向灯行为等。通过眼动仪和生理仪对驾驶员在不同预告标志影响下的生理特性差异进行研究。(3)交通设施效用评估及优化:根据前两章的分析选择受预告标志设置方式显著影响的参数作为评价变量,通过灰色近优评价方法对不同预告标志设置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及优化。1.4.2 技术路线

示意图,实验场,道路,示意图


Tab 2.1 Minimum spacing standard of interchange in China主线计算车速(km/h) 80 60 50 40最小间距(m) 1000 900 800 7002 实验场景构建(1)连续互通立交场景搭建本实验场景构建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6],《JTGTD21--2014 公叉设计细则》[37]等相关规范。实验路段由城市主干道路段、立交主线段、立交连接段组成。城市主干道路段、立交主线段和立交连接段都是双向每车道 3.75m,限速 80km/h,匝道单向 2 车道,每车道 3.75m,限速 40km主线段全长 2.1km,上坡和下坡均为 4%。立交连接段长度根据每组实验计算得到,城市主干道路段和立交连接段两侧设有树木和护栏,立交主线分隔带和护栏,两侧设有建筑物,见图 2.1。为模拟真实情况下的分合流中加载背景车辆,交通流量为 1000veh/h。

示意图,标志牌,互通立交,示意图


第二章 连续互通立交驾驶模拟实验设计和路况而影响实验结果,本实验场景所选快速路、立交和城市道路均取名自外地。预告标志包含了驾驶员将要遇到的两座立交的信息,但是实验人员会在实验前告知驾驶员正确的目的地,即其中一座立交。标志牌设置示意图如图 2. 1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小铃;;综合探究互通立交桥梁的设计基点[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年21期

2 姚冠宇;孟庆楠;刘子源;;浅谈公路互通立交与城市道路互通立交的区别[J];吉林交通科技;2013年03期

3 冷曦晨;王永光;;高速公路多肢互通立交工程匝道数量的确定[J];吉林交通科技;2011年01期

4 ;珠海最大互通立交——金台立交建成[J];广东交通;2012年05期

5 王海松;;汉洪高速公路军山互通立交的选型与设计[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年04期

6 郭良城;;互通立交设计若干问题分析[J];智能城市;2018年23期

7 朱文龙;;改扩建工程互通立交设计研究[J];华东公路;2018年06期

8 刘再丰;;祁离高速公路互通立交设计优化探讨[J];山东交通科技;2019年01期

9 蓝博华;;道路互通立交设计方式分析与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9年07期

10 黄锦超;;互通立交设计实例探讨——以杜阮互通立交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褚清凯;韩咏梅;;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景观绿化与经营开发[A];中国公路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唐林;;浅谈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总体设计[A];中国交通土建工程学术论文集(2006)[C];2006年

3 梁军亮;;互通立交施工中的测量控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兆芳;王玉秀;赵建伟;王晓华;张欣红;曾伟;;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与创新[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魏中华;任福田;;高速路立交区景观设计探讨[A];中国公路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厦门万石山/钟鼓楼隧道地下互通立交工程项目[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2010)[C];2010年

7 王晓华;曾伟;练象平;刘润有;;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选型思路探讨——以长春市快速路系统互通立交为例[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8 赵瑞静;弯迎彬;;浅谈高速公路改建施工中的保通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9 万志涛;;公路设计中的三维建模[A];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2002年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10 胡江碧;马文倩;;高速公路喇叭形互通立交变速车道长度研究[A];第八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优秀论文集——智能交通与安全[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闫方 福勇;东青高速青州何官互通立交项目通车在即[N];东营日报;2019年

2 记者 李东慧 通讯员 郭为忠;市区西南出口再添一处重要互通立交[N];洛阳日报;2019年

3 本报记者 白云飞 实习生 钟艾晶 通讯员 郭为忠;城市西出口将添一处互通立交[N];洛阳日报;2019年

4 记者 陈史;互通立交已基本成型[N];汕头日报;2019年

5 记者 王怡荻;地下三层互通立交攻克最难节点[N];无锡日报;2018年

6 通讯员 石政伊 本报记者 王奇;打造精品工程 提升城市功能[N];淄博日报;2018年

7 记者 陈焕明;亚洲最大塔吊“吊出”全互通立交[N];长沙晚报;2018年

8 记者 郭秀玉;高新互通立交项目获批复[N];珠海特区报;2018年

9 记者 黄尉宏 通讯员 沈高 詹桃;增设惠阳西互通立交出入口[N];惠州日报;2018年

10 记者 杨友艺;赤铸山路互通立交全线贯通[N];芜湖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少刚;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黄治炉;互通式立交设置及出入口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艾;高速公路新建互通立交施工区交通组织设计优化[D];东南大学;2019年

2 沈燕彬;连续互通立交环境下驾驶行为特性分析与交通设施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3 邢涛;城市道路互通立交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王兵;主线连续在高速公路枢纽互通立交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5 王婷;城市隧道-互通立交连接段交通诱导信息系统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叶志国;基于ANP法的高速公路互通立交方案优选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7年

7 张晓芬;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选型定位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8 马向南;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单车道出入口小客车运行速度模型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9 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张加华;城市环路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7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57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6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