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粒径排水抗滑型超薄沥青罩面技术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16.217
【图文】:
为罩面层结构厚度的选取制定依据。(5)小粒径排水抗滑型超薄沥青罩面排水能力设计以路表面不出现径流为判断标准,选择水文学中的 Horton 模型,利用城市暴雨洪水管理软件 SWMM 建立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路面排水模型,变换不同罩面层结构厚度,模拟不同情况下的路面排水特性曲线,分析目标罩面层厚度范围内是否能够满足排水需求,并与实际降雨强度相结合,计算小雨、中雨、大雨条件下路表面不出现径流的最小罩面层厚度。(6)小粒径排水抗滑型超薄沥青罩面施工关键指标参数研究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击实次数下成型马歇尔试件,进行肯塔堡飞散试验,以飞散损失率为指标确定施工碾压温度和室内击实次数;查阅文献计算得到马歇尔击实一次产生的击实功以及钢轮、胶轮碾压一遍产生的压实功,建立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室内马歇尔击实次数初步确定现场的碾压组合方式,以此为指导进行试验段的摊铺工作,对试验段进行钻芯取样,并测试试验段路面的抗滑与排水特性,比较室内数据与现场数据的关系,验证所建立的关系模型是否可靠。具体实施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
(a)I 型高粘改性剂 (b)II 型高粘改性剂图 2-1 高粘改性剂表 2-3 高粘改性剂技术指标试验指标检测结果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I 型高粘改性剂 II 型高粘改性剂外观 蓝色颗粒,均匀 黄色颗粒,均匀 颗粒状,均匀 目视单个颗粒质量/g 0.14 0.05 "f0.5 称重灰分/% 0.35 0.4 "f1.0 T 0614-2011干拌分散性 略有残留 无颗粒残留 无颗粒残留 干拌.1.2 室内加工制备将 70#基质沥青、SBS 改性沥青和 I 型高粘改性剂、II 型高粘改性剂掺配,制备 4 种类型高粘度改性沥青结合料,分别记为 70#-I 型、70#-II 型、SBS-I 型和 SBS。在以往排水沥青混合料施工设计时,通常将沥青与高粘改性剂的掺配质量比例设8:12[28]。本文以此为中值,将改性剂的掺量分别上下各±2 和±4,即每种类型高粘
试验指标检测结果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I 型高粘改性剂 II 型高粘改性剂外观 蓝色颗粒,均匀 黄色颗粒,均匀 颗粒状,均匀 目视单个颗粒质量/g 0.14 0.05 "f0.5 称重灰分/% 0.35 0.4 "f1.0 T 0614-2011干拌分散性 略有残留 无颗粒残留 无颗粒残留 干拌2.1.2 室内加工制备将 70#基质沥青、SBS 改性沥青和 I 型高粘改性剂、II 型高粘改性剂掺配,制备得到 4 种类型高粘度改性沥青结合料,分别记为 70#-I 型、70#-II 型、SBS-I 型和 SBS-I型。在以往排水沥青混合料施工设计时,通常将沥青与高粘改性剂的掺配质量比例设为88:12[28]。本文以此为中值,将改性剂的掺量分别上下各±2 和±4,即每种类型高粘沥青结合料共计 5 个掺量比例,分别为 84:16、86:14、88:12、90:10 和 92:8。室内采用 PRIMIX 公司生产的小型高速剪切仪制备不同掺量比例的高粘度改性沥青结合料,制备工序如图 2-2 所示。剪切完毕之后即可对其进行性能测试,剪切过程及成品高粘度改性沥青结合料如图 2-3 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红亮;赵曜;朱宇杰;赵尘;;透水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路用性能研究[J];森林工程;2015年02期
2 陈颖娣;涂娟;章波;丁昊;;红外光谱法分析SBS改性沥青的影响因素探讨[J];石油沥青;2014年01期
3 李汉光;高英;余文斌;;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及沥青路面碾压遍数确定[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胡睿;闫国杰;李交;刘钢;;上海世博园区排水性沥青路面试验段实施及功能性养护[J];上海公路;2010年03期
5 陆敏博;张卫萍;;苏州某区域暴雨积水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年02期
6 陈华鑫;姜艺;李硕;张洪亮;;沥青混合料老化后的低温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7 胡曙光;黄绍龙;刘祖国;丁庆军;吴国雄;;排水防滑降噪半柔性组合式路面设计和施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8 彭勇;孙立军;;基于分形理论沥青混合料均匀性评价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9 陈忠达;袁万杰;薛航;刘绍宁;;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评价指标[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杨荣臻;肖鹏;;基于红外光谱法的SBS改性沥青共混机理分析[J];华东公路;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邢明亮;排水路面沥青混合料的胶浆特性与矿料组成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2 王艳丽;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龙;基于新型骨架嵌挤原理的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
2 何嘉晨;纹理特性对潮湿路面抗滑性能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3 庄伟龙;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6年
4 黄子谦;基于SWMM模型的城市降雨径流规律及城市雨洪利用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范平;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薄层罩面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张尚龙;基于动态模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7 邬俊峰;大粒径透水性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8 郭圣林;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优选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9 陈丽媛;高粘改性沥青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韩振河;沥青路面新材料合理压实方法及机械配置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58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5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