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清时期的德州是与济宁、临清、东昌齐名的山东运河沿线的商业重镇,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后三者为多,却很少涉及德州,针对德州进行的专题研究则更少,在有关运河的研究中,德州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山东运河漕政、漕运、城镇发展、社会文化变迁等着墨尤多,而对山东运河经济的研究则相形见绌,资料搜集和挖掘的也不够充分,尤其是对运河经济兴衰的过程和原因开展研究的深度不够,许多研究习惯于做粗线条的勾勒和个案描述,很少能对运河经济的兴衰做精准的述论。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框架,以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对山东运河经济史进行跨学科研究。本研究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德州运河经济的兴衰,兹将研究过程和成果简述如下。第一章,德州运河经济兴衰变迁所依托的背景有三个层面:一是明清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是宏观大环境;二是运河区域层面的漕运、漕政和商贸情况,这属于中观环境;三是德州一时一地的现实处境,这是微观小环境。本研究从这三者出发梳理了德州运河经济的兴衰史,并将其划分为沉寂——勃兴——繁荣——回落——恢复——繁荣——衰落七个阶段,并将其描述为一种葫芦状的发展形态,而且清中期的第二次繁荣要远胜于明中期的第一次繁荣。这种划分和描述是本研究的一大发现和创新,未见前人相关论述。第二章,本章充分挖掘明清德州志书、官方史书和野史笔记中有关德州运河经济的史料,分别从产业、市场、人口、城镇、人文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和解读,这五个方面的兴衰和变迁很好地印证了德州运河经济兴衰呈葫芦状形态发展演变的判断。在研究过程中,还运用了现代统计分析的方法,并绘制了一些表格,从而将复杂的论述简化,直观地描绘出这些德州运河经济发展要素兴衰隆替的趋势性变化。第三章,德州运河经济兴衰的原因是本研究的重要目的和价值所在。通过深入分析发现,德州运河经济的兴衰与运河的通塞、漕运的兴废息息相关。明永乐九年开挖会通河贯通南北漕运是德州运河经济勃兴的首要原因,而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腰斩运河,则直接导致了德州运河经济的迅速衰落。另外,明清商贸政策和管理的宽严,以及诸如吏治、战争等政治环境的好坏也是德州运河经济兴衰的重要原因。而德州的人文特点和地域特性更是运河经济兴衰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定量分析等规范研究方法,并且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现代学科的理论和成果。首次发现了德州运河经济兴衰的葫芦状演变形态,并通过大量的经济史料对这一形态进行了充分的印证,同时也揭示了德州运河经济兴衰变化的深刻原因。这一兴衰形态也适用于描述山东其他区域运河经济的兴衰过程,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普遍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52.9;K24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束华;;论楚春申君治吴及其政治谋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肖爱民;;试析北宋人对辽朝政治中心的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张志鹏;;“钟离”并存辨正[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井红波;杨钰侠;;古代中国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以唐代汴河为中心的考察[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刘自兵;高芳;;简论古代武陵的地理范围[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志军;张首才;;湖北宜都杨守敬书何远庆墓志铭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前程;;火烧连营说“s亭”——三国古战场考察之一[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罗继高;;《清史稿》桂西史料考订13则[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曹翔;;王梵志诗“不善广平王”校注商兑[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陈隆文;;三晋方足布地名四考[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7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刘利;北京典型山地森林生态脆弱性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
2759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5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