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荷载下淤泥轻量土的宏细观变形及沉降机理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14
【图文】:
本文技术路线图
应力应变关系展开详细研究,进一步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淤泥轻量土的细观多相变形机理及其宏、细观变形特性。2.1 试样材料及其相关性质本试验采用疏浚淤泥作为原料土,发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 Sheet,简称 EPS)作为轻质掺合料,郑州市天瑞水泥厂生产的 32.5#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固化材料制备的 EPS 淤泥轻量土试验的试样。2.1.1 原料土本试验选用的原料土是取自黄河流域郑州黄河游览区域的疏浚淤泥,属于典型海相沉积淤泥。本次试验所选的淤泥特征主要有:处于完全饱和状态,颜色主要呈浅色至深灰色,局部夹杂着灰褐色和黑色,表面较为光滑,状态呈流塑状,可成形,闻着有较重的腥臭味,有机质含量较高,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黄河流域海相沉积淤泥,试验所用的淤泥原状土如图 2 所示,其基本物理参数见表 1。
应力应变关系展开详细研究,进一步探究循环荷载作用下淤泥轻量土的细观多相变形机理及其宏、细观变形特性。2.1 试样材料及其相关性质本试验采用疏浚淤泥作为原料土,发泡聚苯乙烯(Expanded Polystyrene Sheet,简称 EPS)作为轻质掺合料,郑州市天瑞水泥厂生产的 32.5#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固化材料制备的 EPS 淤泥轻量土试验的试样。2.1.1 原料土本试验选用的原料土是取自黄河流域郑州黄河游览区域的疏浚淤泥,属于典型海相沉积淤泥。本次试验所选的淤泥特征主要有:处于完全饱和状态,颜色主要呈浅色至深灰色,局部夹杂着灰褐色和黑色,表面较为光滑,状态呈流塑状,可成形,闻着有较重的腥臭味,有机质含量较高,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国黄河流域海相沉积淤泥,试验所用的淤泥原状土如图 2 所示,其基本物理参数见表 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保卿;张荫;;洛阳市区地面沉降机理分析[J];山西建筑;2008年03期
2 鄂建;孙爱荣;;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机理与特点及防治措施[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年02期
3 孟磊;冯启言;张海荣;吴晴晴;路云;;徐州大屯中心区地面沉降机理分析与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年03期
4 董建国,赵忠;高层建筑桩箱(筏)基础沉降机理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6期
5 余潜;;基于实测沉降数据的路基沉降机理及其预测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7年05期
6 闫澍旺;刘克瑾;孙立强;于建农;朱福民;;吹填土上粉土充灌袋挤淤筑路的沉降机理和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年02期
7 李咏梅,王郁,林逢凯,胥峥;多环芳烃在天然水体中的自净机理研究——悬浮物沉降机理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7年04期
8 徐同悦;;某地区地面沉降机理与原因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29期
9 周承豪;肖铭钊;冯晓腊;王艳丽;;长江隧道江南段基坑开挖过程中邻近建筑物沉降机理分析[J];土工基础;2007年04期
10 周萍;余建平;陈红荣;梅炽;;铜闪速炉沉淀池渣中锍液滴沉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马军;;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机理研究现状及进展[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德健;王铁成;;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9年
3 杨晓辉;赵梦晨;晋新林;赵子龙;;采空区埋地输气管道沉降机理及跨度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六卷)[C];2016年
4 张涛;常永青;岳建平;王庆;;南京长江漫滩沉降机理的关键因素的研究[A];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李兰英;王新民;徐丹青;;地面沉降机理及控制措施[A];地球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粟闯;刘敦文;龚运高;;基于ANSYS的摩擦端承桩仿真分析[A];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2009年地基基础工程与锚固注浆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晓辉;赵子龙;;采空区埋地输气管道沉降机理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廖智强;卫生填埋降解试验研究及沉降机理分析[D];河海大学;2006年
2 谢磊;基于高黏度线性聚硅氧烷的磁流变液流变特性及沉降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刘双菊;桩—板不同连接方式沉降机理及在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谷复光;吉林省某路段高填方路基沉降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勇;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张峰;武广高铁浅埋基岩段软土复合地基沉降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盼盼;循环荷载下淤泥轻量土的宏细观变形及沉降机理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9年
2 余峰岗;黄土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机理与控制措施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武继峰;福建海西城市群地面沉降机理及监测技术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4 闵卫鲸;强夯法改善高填方地基力学性能的机理研究及工程实践[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5 马保卿;洛阳市地面沉降机理及灰色预测分析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6 解潇;软基工后沉降机理研究及土体孔隙压力设备开发[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7 陶书煜;基坑降水引起的地表沉降及围护结构位移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李志平;基坑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分析[D];中南大学;2008年
9 赵振勇;粉质土路基沉降机理与发展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王鸣宇;衡水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及地面沉降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2785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85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