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激励—传播—感知全路径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估与振动控制

发布时间:2020-08-19 17:44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在各地兴起,许多名胜景点修建了越来越多更大跨度、更为轻质、更为纤细和更为美观的人行桥,此类人行桥结构具有较低的自振频率和较小的阻尼,更易受到人致振动的影响。而作用在结构上的人作为引起结构振动的主要因素,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动力系统,具有自身的动力特性,其与结构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导致结构的动力响应被高估,进而影响振动舒适评估的准确性。因此,为了考虑人-人行桥相互作用,选择合理的人行荷载模型在大跨轻柔人行桥的人致振动舒适度评估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当人行桥因行人的作用发生振动时,此时作用在人行桥上的人才是对振动最主要、最直接和最明显的感知者,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姿势的人对结构不同方向振动的敏感度差异很大。而在现有的规范中,大都是以激励-传播下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响应限值作为间接评价人的振动舒适度标准,而对人的舒适度感知水平没有直接的定义,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导致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估值与人的实际感知水平不一致。此外,多数研究者仅通过对比类共振情况下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响应这一单一确定值与规范规定的加速度上限值来评估人行桥的振动舒适度。但事实上,由于行人步频的随机性,以及作为人行桥振动感知者分布的随机性,舒适度评估结果应以行人步频范围内出现振动舒适度的概率显示,而不是以类共振情况下人行桥某特定位置的确定性评估结果显示。对人行桥发生的过量振动问题,目前大都通过在结构上安装某些减振控制装置,进而达到改善结构力学性能、抵御外界荷载的目的,其中调频质量阻尼器作为一种常用被动控制装置在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能对自振频率分布较分散的结构在共振频率附近较窄频带内的结构动力响应进行有效地控制。但是,目前鲜有研究者在人行桥的设计阶段通过在不同结构的支座处设置不同的半刚性控制装置进而调节结构基频,使其尽可能远离行人的步频范围,避免人激共振现象的发生,达到控制结构过量振动的目的。因此,本文在研究上述问题的过程中,选取合理的行人荷载模型,考虑人-人行桥相互作用,采用概率的形式,展开了基于“激励-传播-感知”全路径的振动舒适度评估研究,对过量振动分别采用调谐质量阻尼器和半刚性装置进行减振控制,并对两种方式的减振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行人激励下的梁式结构的振动控制方程,采用小波微分求积-积分求积(WDQ-IQ)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化,然后通过对比分析该方法和振型叠加法计算所得到的加速度响应,验证WDQ-IQ法在求解微分控制方程时的精确性和可靠性。(2)建立铰接边界条下行人-人行桥耦合系统的控制方程,利用WDQ-IQ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化,采用Newmark法求解考虑行人-结构相互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并与行人激励下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进一步说明在进行人致振动舒适度评估时,考虑行人-结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探讨在行人步频范围内考虑人-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通过累计概率的方法对振动舒适度进行综合评估;(3)将不同工况下计算得到的结构峰值加速度响应和选取的规范所规定的峰值加速度限值进行对比,对不满足舒适度限值要求的工况采用TMD进行减振控制,并评判TMD在类共振条件下的减振效果。最后,通过累计概率的形式表明TMD对行人步频范围内的整体减振效果;(4)采用半刚性装置对结构进行减振控制。建立半刚性边界条件下行人-人行桥耦合系统控制方程,进而求解不同刚度比对应的结构动力响应,并与铰接、规范限值及TMD控制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说明半刚性边界条件中的刚度比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对其减振效果进行评估;(5)首先建立基于激励-传播-感知全路径的耦合系统的控制方程,利用WDQ-IQ法对控制方程进行处理,采用Newmark法求解结构和感知者(跨中站立人)的动力响应,在将二者进行比较的同时与规范规定的振动舒适度的加速度限值进行对比,对不满舒适度要求的,进行TMD控制和半刚性控制,并将不同减振方式下结构和感知者的动力响应与不采用减振控制措施的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减振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448.11
【图文】:

沂蒙山,悬索桥,人行桥


第 1 章 绪 论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流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城市交通中普遍采用人行天桥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减缓逐年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运行负担,来保证人群和车辆双方的通畅与安全,使得城市交通趋向于立体化和人车分流[1-2]。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在许多名胜景点都修建了大量的人行桥。图 1.1 为位于沂蒙山旅游区世界第一跨度人行悬索桥;如图 1.2 为主跨 130m 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人行桥;图 1.3 为刘家峡太极桥。由此可见,此类柔性大跨人行桥以其强大的跨越能力,独特的造型,与景区环境的协调等优点,目前已得到了广泛青睐与应用。

人行桥,张家界,玻璃


第 1 章 绪 论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流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城市交通中普遍采用人行天桥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减缓逐年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运行负担,来保证人群和车辆双方的通畅与安全,使得城市交通趋向于立体化和人车分流[1-2]。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在许多名胜景点都修建了大量的人行桥。图 1.1 为位于沂蒙山旅游区世界第一跨度人行悬索桥;如图 1.2 为主跨 130m 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人行桥;图 1.3 为刘家峡太极桥。由此可见,此类柔性大跨人行桥以其强大的跨越能力,独特的造型,与景区环境的协调等优点,目前已得到了广泛青睐与应用。

人行桥,刘家峡,太极,铁路桥


第 1 章 绪 论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流量也在不断增多,在城市交通中普遍采用人行天桥作为一种基础设施,来减缓逐年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运行负担,来保证人群和车辆双方的通畅与安全,使得城市交通趋向于立体化和人车分流[1-2]。近年来,伴随着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在全国各地的兴起,在许多名胜景点都修建了大量的人行桥。图 1.1 为位于沂蒙山旅游区世界第一跨度人行悬索桥;如图 1.2 为主跨 130m 的张家界大峡谷玻璃人行桥;图 1.3 为刘家峡太极桥。由此可见,此类柔性大跨人行桥以其强大的跨越能力,独特的造型,与景区环境的协调等优点,目前已得到了广泛青睐与应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军;李道奎;刘林;唐国金;;运载器牵制释放结构动力响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黄胜伟,王德信;结构动力响应的计算机仿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3 葛永庆,王璋奇;结构动力响应的新方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4 翁智远,徐帮伟;地层基床系数对竖井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J];爆炸与冲击;1988年01期

5 吴淇泰,徐博侯,王泉;粘弹性结构动力响应的一个计算方法[J];计算结构力学及其应用;1989年04期

6 谭东耀,杨庆山;非线性结构动力响应的β递推式[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7 范新;章克凌;徐达志;程晓彬;;爆炸荷载作用下软回填结构动力响应[J];防护工程;2013年03期

8 梁庆华;;基于确定性理论的结构动力响应优化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31期

9 王晓孝;于文华;;空中爆炸荷载算法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J];防护工程;2016年02期

10 戴君,韩利凯;结构动力响应可靠性优化算法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小璞;陈荣毅;沈鹏程;;基于状态空间理论的结构动力响应解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2 谭一鸣;于静;方维凤;江志华;;地下平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及加固措施[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3 田洪臣;黄胜伟;;结构动力响应的可视化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4 杨俊毅;陈建兵;李杰;;随机参数结构动力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陈海龙;范华林;金丰年;;相互作用条件下地下拱形结构动力响应[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雷震宇;陈虬;;板壳结构动力响应的随机有限元分析[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1999年

7 叶昆;李黎;唐家祥;;基于Fractional-derivative模型的粘弹性阻尼器对结构动力响应控制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8 侯晓峰;吕植启;李忠平;王全胜;;弹性支座对浅埋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结构安全防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旭红;杨嘉陵;苏先樾;;冲击载荷作用下结构动力响应的模态解适用性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10 林述涛;刘春明;李楚舒;;基于时域法考虑设备运行结构动力响应的工程应用[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珊珊;中外专家把脉中国桥隧[N];中国交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黄庆丰;抗震结构动力响应的卸载分析方法[D];天津大学;2003年

2 张正;基于减基法的结构力学响应的快速计算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魏海霞;爆破地震波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及安全判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胡可;钢储罐结构爆炸冲击荷载与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张鸿;地震波作用下地下隧洞结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6 卢正;交通荷载作用下公路结构动力响应及路基动强度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徐书根;层板包扎容器多元物料蒸气爆炸及壳体力学响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坤;垂直轴水轮机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惠晓丽;激励—传播—感知全路径人行桥振动舒适度评估与振动控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3 肖峰;基于非均布移动荷载的沥青铺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祖民星;广告牌设置对高速公路跨线桥的安全性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5 方英杰;基础提离对上部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肖方豪;结构动力响应优化和结构动力鲁棒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张吉保;洪水漂浮物冲击作用下桥梁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任建峰;电子设备结构动力响应研究中的关键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陈小雨;两种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方法[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长浩;地震波模拟分析与工程结构动力响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7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797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c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