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随机地震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07 16:03
   钢桁架结构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桥梁结构,由于重量轻,节省材料,施工简单快捷等众多优点,被广泛用于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但它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普通钢桁架桥大多采用钢板作为桥面板,钢板虽然重量轻,但是比较容易疲劳破坏,这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较难克服的;也有些桁架桥梁的桁架是钢筋混凝土材质的,由于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极差,致使桥梁的受力能力受到限制。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结构是一种新型大跨度结构,钢桁架受拉,混凝土桥面板受压,这两种材料各自发挥自身优点并完美配合,改善了传统桁架结构的不足,可以较好地应用在大跨度的高速公路或铁路桥梁建设中,同时还可以合理地应用在公铁两用类桥梁中。目前对于这种结构桥梁的研究,重点仍在施工技术和节点的受力分析方面,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远远不足。因此,本文借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大跨度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进行地震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要介绍了钢桥的发展历史,总结了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阐述了随机理论在桥梁抗震方向上的研究进展。2.介绍了随机振动分析理论,并以随机振动理论为基础,详细推导了随机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数学计算形式和地震反应动力学方程,根据其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现有的地震功率谱模型,综述了这些模型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地震动空间效应的计算公式,对其中几种常用的相干效应模型进行了介绍。3.研究了大跨度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基本动力特性。通过对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结构进行简化,在ANSYS中创建该桥梁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模型的相关计算参数。对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前100阶自振频率、振型并列出前6阶做相应的分析。4.展开对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利用随机振动理论对结构进行一致激励下随机地响应震分析,并采用时程分析法进一步验证。合理地选取空间效应模型及相关参数,开展在地震动空间特性条件下的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随机地震响应分析。首先分别研究相干效应、行波效应以及局部场地效应下的响应结果,接着将三类空间效应进行组合,综合分析地震动空间特性对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随机地震响应的影响,并与一致激励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学位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442.55
【部分图文】:

相干函数,模型


图 2-2 ω = π 时各模型相干函数值Fig.2-2 when ω = π the coherent function value of different model图 2-3 ω =10 π 时各模型相干函数值

相干函数,模型


16图 2-3 ω =10 π 时各模型相干函数值Fig.2-3 when ω=10 π the coherent function value of different model由图 2-2 和图 2-3 可以看出,两点之间相干函数的具体数值与这两点之间的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且对比两图可以发现,当距离相同的时侯,随着频率的,相干性逐渐变弱。同时不同的模型之间,相干函数的数值分布比较离散。根往实际分析数据总结发现,即使是相同的模型在不一样的地震中应用,相干函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严格地说,一个地震模型确定的参数只对那一次地震所的模型适用。在实际运用中,怎样根据实际地震条件选出较合理的模型和参数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示意图,桁架,示意图,杆件


图 3-3 桁架立体示意图Fig. 3-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russ工字型钢承受荷载能力强,抗弯、抗拉、抗压强度高,箱型截面抗扭刚度大,通过这样合理布置各部位杆件的截面形式,构件进行有效组合,各部位杆件以拉或者压的形式来承受力,容易受扭的部位布置成相应的箱型杆件,能够发挥杆件各自的优势作用,从而使各种材料得到充分利用,达到理想的结构设计状态。3.2 桥梁模型处理3.2.1 材料特性本桥计算模型中使用到的材料如表 3-1 所示,其中 Q345Eq 的本构模型即采用二折线模型,而桥面板混凝土采用全量 K-G 模型,该模型是 Cedolin 等建议的模型。在这由模型中,把混凝土看作各向同性体,其八面体应力(σ8、τ8)与八面体应变(ε8、γ8)之间有如下弹性关系:表 3-1 材料特性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德润;吴景福;蒋济同;;不同类型钢-混凝土组合楼盖面内作用对比分析[J];钢结构;2016年12期

2 尧国皇;廖飞宇;徐伟伟;;复杂钢-混凝土组合节点有限元分析[J];特种结构;2017年03期

3 余银银;王仕琪;;型钢-混凝土组合U型梁在某大型公建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7年03期

4 李凯;郭朝辉;张明亮;刘海军;聂雷;张爱江;;五渡桥钢-混凝土结合段设计研究[J];施工技术;2016年05期

5 苏益声;肖祖霖;孟二从;陆鹏;韦海峰;;钢-混凝土蜂窝组合梁承载力试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周庆东;;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裂缝试验研究[J];市政技术;2014年05期

7 Federico M.Mazzolani;徐茂禄;;钢-混凝土组合大楼的抗震体系[J];世界地震工程;1987年02期

8 C.D.戈特;张素梅;;抵抗外压作用的钢-混凝土组合筒体结构[J];钢结构;1989年01期

9 李存刚;;钢-混凝土双面组合连续梁裂缝试验研究[J];中国勘察设计;2017年12期

10 吴晓枫;;型钢-混凝土推出试验的对比分析研究[J];工程与建设;201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德润;谷顺顺;许云龙;;部分填充式外包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受力性能分析[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C];2017年

2 肖从真;;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研究及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聘儒;吴振声;;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设计中的若干问题[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协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4 刘锡良;韩庆华;王少哲;;现代轻型钢-混凝土组合房屋的结构体系及构件设计[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全;石永久;王元清;陈宏;;钢-混凝土组合扁梁在多层轻钢结构中的应用[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6 蔡研明;罗永峰;郭小农;张军;;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研究综述[A];第十三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刘锡良;韩庆华;张敬宇;;多层轻型钢-混凝土组合房屋的结构设计与耐火保护[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廖飞宇;陶忠;;钢-混凝土组合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初探[A];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尧国皇;郭明;;复杂钢-混凝土组合节点的有限元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0 尧国皇;林松;陈宜言;;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柱的研究[A];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六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曹现雷 钟雯;装配式型钢-混凝土组合扁梁研究[N];建筑时报;2017年

2 记者 徐敏 顾今;上海全面提升建筑质量和品质[N];建筑时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萌;钢-混凝土组合抗拉基本理论及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6年

2 张鹏;钢—混凝土混合梁结合段受力性能与设计参数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3 徐向东;正交正放钢—混凝土组合空间网格盒式结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6年

4 杨期柱;大跨度钢—混凝土组合空腹楼板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Tchidi Megan Florent(齐弟);精益六西格玛在建筑工程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王皓磊;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钢-混凝土板组合桁架桥随机地震反应分析[D];广西科技大学;2019年

2 吕改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运营状态下受力性能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9年

3 王高峰;油罐车火灾下钢-混凝土组合连续箱梁桥工作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4 杨胜启;混合梁桥钢—混凝土结合段疲劳受力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姜珊;侧向撞击作用下不锈钢-混凝土-钢管组合构件的动力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6 张婷;随机振动下高层钢—混凝土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7 崔华;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8 高瑞彬;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动力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3年

9 钟海;洋浦大桥受力特性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张燮;80米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控制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3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13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e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