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基于双足模型和微观评价方法的行人运动模拟与预测

发布时间:2020-09-11 20:59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如何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且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是科学工作者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对行人运动的研究、模拟和预测广泛应用于安全工程、建筑和交通设施设计、游戏和动画制作、机器人导航、自动驾驶等领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环境的途径之一。然而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关于肢体运动特征和运动决策的研究多是相互独立。例如在模拟行人群体运动或是单人轨迹时,通常不考虑肢体运动的影响,而是将行人视为质点。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对模拟起到了简化的作用,但同时会忽略双足运动的周期性、步长的动态调整、占有体积的变化、关节转角的限制以及迈步间的相互关联等微观迈步特征对宏观运动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考虑迈步特性的行人运动双足模型。通过摄像机和激光雷达采集可控实验中行人在不同速度、不同转向角下的步态,并在步态数据的基础上开发迈步模拟器、迈步控制器和迈步预测器实现对行人运动的模拟和预测。此外,为了对不同行人动力学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进行评估,我们开发了基于轨迹层面对比的微观评价方法。基于该方法我们对一种社会力模型和双足模型中的迈步控制器和迈步预测器进行了评估和参数优化。首先,我们建立了一种一维双足模型用来模拟行人在单列场景下的群体运动。该模型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行人沿直线运动时根据速度生成下一步脚印位置、朝向和时间的一维迈步模拟器和行人根据前方行人迈步状态规划自己下一步速度的一维迈步控制器。其中迈步模拟器根据不同速度输出下一次迈步的步宽、步长、双脚外张角度和迈步周期。迈步控制器首先根据与前方行人头部距离规划大致速度,然后通过试探迈步确定与前方行人不会发生碰撞的最大速度,最后经过加速度限制输出下一次迈步的速度。模拟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模拟极高密度(最高到3 ped/m)下的行人单列运动,模拟得到的密度-速度关系与实验中较为一致,可以复现存在临界密度的走停波,并且首次再迈步层面复现行人运动的“锁步现象”。其次,我们建立了一种二维双足模型,用来对单个行人在连续目标点场景下的足迹进行模拟和预测。该模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根据转向角计算下一次迈步脚印位置、朝向和时间的二维迈步模拟器,根据当前运动状态和目标点间相互关系生成下一步转向角的迈步控制器,以及根据观测到的当前迈步转向角预测未来三步脚印位置的迈步预测器。二维双足模型建立的依据是单个行人的可控转向实验。基于该实验,我们拟合了单步长、单步时长、脚踝扭转角和转向角的关系,作为驱动迈步模拟器的核心。迈步控制器的核心依据则是不同角度的转向实验中转向角随脚印与目标点间的朝向偏差和位置偏差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观察实验中转向角的变化规律,我们提出了“四步假设”:行人的单次转弯过程最多由四步组成,并且四步转向角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基于此假设,我们提取了前几步转向角位于不同区间时后几步转向角的频率分布作为驱动迈步预测器的核心。模拟结果显示迈步模拟器可以在已知迈步转向角的情况下准确模拟足迹,迈步控制器可以在已知目标点的情况下较准确输出整个运动过程中转向角的值,迈步预测器则可以根据当前迈步转向角较准确预测未来三步位置。最后,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体运动数据的行人动力学模型微观评价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模型以第一人称带入实验数据中的某个行人,让模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驱动该行人的运动,与此同时其他行人仍按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运动。当这段时间结束时,通过统计并可视化模拟结果和实验相比得到的带方向误差,我们可以得出对改进模型有意义的定性结论。将带方向的误差归一化,同时我们还能得到考虑多个方面误差的定量评价结果。基于该方法,我们分别对一种社会力模型和二维双足模型的模拟和预测部分进行了评价和参数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得到的定性结论与宏观方法得到的结论一致,并且在该方法中误差结果更小的模型在宏观上往往有更好表现。本文提出的一维双足模型可以为人群管理提供帮助,为模拟跌倒、踩踏提供模型基础。二维双足模型的模拟功能可以为游戏和动画中模拟人类运动提供新方法,预测功能可以为机器人导航和自动驾驶提供新思路。同时,也为开发二维群体运动双足模型奠定基础。最后,微观评价方法为评价不同行人动力学模型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提供了一种通用而有效的方法。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491.226
【部分图文】:

示意图,元胞自动机模型,核心,行人


U逡逑其中&表示在该方向上,在测量距离内逆向行走行人的数量,pm是归一化之后逡逑的转移概率。测量距离内的区域如图1.2邋(b)所示,所有与被研究者距离小于等逡逑于5的其他行人都被认为是在该区域内。从上式可以看出,当关注区域内上出逡逑现与被研宄者相向行走的其他行人时,行人向该方向运动的概率会降低,用以逡逑模拟行人避免与相向行走行人发生冲突的心理。而在k最近邻模型(k-Nearest逡逑-Neighbors)127]中,SV是与该行人距离最近的k个逆向行走行人在前,左和右三逡逑个方向(如图1.2邋(b)所示)上的数量。逡逑除了四边形,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六边形[3()]和三角形[31]的空间划分方法。逡逑如图1.3所示,当采用六边形和三角形划分运动空间时,行人有更多的可选运动逡逑方向。无论如何划分网格,上述模型中每个行人在所有运动过程中均只占据一个逡逑网格,且所有行人的形状都相同。为了体现高密度下行人相互碰撞、挤压导致的逡逑4逡逑

元胞自动机模型,网格划分,行人


?由环境和其他行人位置计算场域,选取当前位置和可选位置上场域值最小逡逑的点作为下一步行人位置。逡逑根据此假设,行人的可选位置如图1.4邋(a)所示。与元胞自动机模型相比,该模逡逑型拥有更灵活的运动方向选择,获得的运动轨迹也更真实。但在这个最基础的优逡逑化迈步模型中,行人的步长(即圆环半径)并不会随着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行人逡逑只能选择迈步或是停留在原地。在该模型的后续改进中[37],行人可在半径为步逡逑长的圆内寻找场域值最小的点最为下一时间步的行人位置,相当于行人可以动逡逑态调整步长。Zeng等[38]人在优化迈步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在楼梯疏散模型。如逡逑图1.4邋(b)所示,该模型中行人的可选下一步位置除了受步长的限制,还受到楼逡逑梯台阶的限制。逡逑(2)邋—阶模型逡逑一阶模型中的直接驱动对象是行人的速度,也称为基于速度的模型(velocity-逡逑based邋(VB)邋model)。邋在该类模型中,行人运?

示意图,中行,模型,位置


从中选取与期望速度最接近的一个作为模型输出。可选速度集合的求解方法是逡逑从满足控制对象运动特性的速度中剔除掉速度障碍(velocity邋obstacle)之后的集逡逑合。如图1.5邋(a)所示,平行四边形区域是行人A受限于加速度的可选速度范围逡逑(RV),阴影区域是由于行人B的存在形成的速度障碍区(V0)。当速度落在该逡逑6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海兵;;行人交通流研究综述[J];山东交通科技;2018年04期

2 刘岱宗;;优化道路安全设计 保护行人就是保护我们自己[J];汽车与安全;2017年08期

3 巩建国;;治理行人“任性过街” 看看国外有哪些经验[J];汽车与安全;2017年08期

4 王存海;;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治理对策——以石家庄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5年32期

5 黄启江;;大数据背景下高速公路行人交通事故“靶向”治理法[J];科学中国人;2017年03期

6 熊春红;;Self-driving Robots May Someday Deliver Packages[J];高中生之友;2017年05期

7 宋国锋,王刚;浅析高速公路行人交通事故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8 周继彪;董升;陈红;张敏捷;;行人交通流基本特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5年06期

9 王洪臣;张宁;何铁军;;地铁车站行人交通的微观特性[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年12期

10 郁佳靓;王伟;陆俊鑫;;浅析行人交通违法的心理因素[J];交通与运输;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利;马泽;;大型活动行人交通组织研究[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09年年会暨第2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性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实践[C];2009年

2 郭宁;郝庆一;姜锐;胡茂彬;;基于实验和社会力模型的视野受限对向行人自组织现象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3 黄德剑;;基于公平视角下中国式行人过街现象的思考[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C];2017年

4 南慧辉;;道路交叉口行人出行安全分析——以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C];2018年

5 高鹏;王田田;周志永;万浩;;青岛市世界园艺博览会行人交通三维仿真与结果评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6 张滋容;黄如妙;施学荣;陈文粹;周欣怡;;台北市“礼让行人”之推动工作与展望[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7 王京元;谢璇;梁嘉林;周特耀;林镇熙;赵鹏;;行人过街设施间距调查分析[A];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09年年会暨第2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人性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与实践[C];2009年

8 陈峻;谢之权;;自行车—行人共享道路的服务水平模型[A];2010年中国大城市交通规划研讨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岑华舵;薛郁;;潜意识作用下室内人群疏散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10 陈宗军;夏胜国;;行人交通仿真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A];2010年中国大城市交通规划研讨会——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巩建国;浅析行人违法过街的特征原因及治理经验[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8年

2 记者 寇莉苹;我市专项整治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行为[N];银川日报;2018年

3 本报记者 兰德华 窦菲涛;推广行人闯红灯“刷脸”执法需过几道坎?[N];工人日报;2018年

4 陈玉红;整治行人交通违法行为要创新管理[N];玉溪日报;2018年

5 徐晓兵;整治行人交通违法必须综合施治[N];兰州日报;2016年

6 禄永峰;礼让斑马线承诺还需约束力[N];中华工商时报;2017年

7 徐晓兵;整治行人交通违法要综合施策[N];兰州日报;2017年

8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代庆;闯红灯翻护栏 行人交通违法将要吃罚单[N];重庆商报;2017年

9 本报记者 黄仕强;罚款治得住行人闯红灯吗?[N];工人日报;2017年

10 时报评论员 张扬;仅靠给行人开罚单还不够[N];海东时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中意;基于双足模型和微观评价方法的行人运动模拟与预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杨娜;面向行人头部保护的汽车前部结构参数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韦艳芳;行人-机动车混行交通流的实测、建模和模拟[D];上海大学;2018年

4 刘驰;多组分行人流的实验与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5 练丽萍;行人汇流与交叉流的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6 罗琳;考虑人员运动特征变化的行人动力学场域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7 于晨;行人过街行为特性的双层动力学建模与仿真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8 曹宁博;城市道路环境下行人过街微观仿真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8年

9 李莉;汽车与行人碰撞事故调查分析及仿真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郑长江;行人过街信号与交叉口信号联动控制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晨;基于光场相机的二维虚假行人识别[D];天津理工大学;2019年

2 齐泽阳;考虑避让和接触行为的对象行人流运动模型构建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年

3 魏成杰;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行人运动建模与疏散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4 郑楠;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枢纽站行人疏散特性及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5 朱昌稳;地铁车站通道行人楼扶梯选择及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6 陈赛;地铁车站T字型通道行人通行效率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7 朱高祥;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行人疏散时间优化模型[D];长安大学;2018年

8 余少龙;基于元胞自动机行人流动态特性模拟和解析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9 费经泰;基于并行更新多速度格子气模型的单向行人流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8年

10 裴文杰;基于动态博弈论的无信号控制路段行人过街冲突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7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17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b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