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路桥论文 >

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20:13
   混合梁斜拉桥边跨部分或全部采用混凝土主梁、中跨全部或部分采用钢梁,边中跨的刚度和恒载比相差较大,边跨对中跨起到很好的锚固和压重作用。混合梁斜拉桥兼具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点,结构性能和经济性具有较好的平衡,在特殊地形条件中优越性明显。由两种不同材料构成主梁(塔)的斜拉桥,与钢斜拉桥、混凝土斜拉桥的结构特性存在较大区别。本文以一独塔非对称混合梁混合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包含梁、桁架单元组成的全桥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桥梁在施工阶段的静力学性能和运营阶段静动力学性能。采用多重Ritz向量法计算考虑桩-土效应的桥梁自振特性,并采用反应谱法对该桥的地震响应进行计算分析。最后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主塔钢-混结合段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结合段在正弯矩最大和负轴力最大荷载组合下的应力分布。本论文通过对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学性能进行研究,背景工程斜拉桥在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的变形和受力均满足要求,该桥的施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主塔上部采用钢塔的形式有效的控制了塔中部薄弱截面受力不利和主塔全部采用混凝土结构引起的塔身自重过大的问题;主塔底部采用了混凝土塔,避免了全部采用钢塔导致的结构变形较大的问题。该斜拉桥第一阶频率为0.68Hz,第一阶振型为主塔横弯,且该斜拉桥具有频率密集和振型耦合的特点。地震作用和永久作用组合下,主墩墩底和塔脚处内力很大,该部位在设计上应重视;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主塔钢-混结合部应力满足强度要求,且应力水平较低,各板件连接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现象,承压板在与钢塔中腹板连接位置靠近人孔处应力集中较为突出,但应力集中范围很小,应严格保证各构件间焊接质量并采取构造措施。本文研究成果对该类桥梁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学位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448.27
【部分图文】:

诺曼底,混合梁斜拉桥


合段每侧均伸入主跨 21.5m[24]。主跨为 518m 的汕头y石大桥于 1999 年建成运营,主梁采用混合梁后,既解决了边中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刚度较大的混凝土主梁又为端锚索提供了可靠的锚固刚度,有效限制了主塔的纵向变形。于 2000 年建成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其跨径组成为 50m+180m+618m+180m+50m,该桥采用了先塔上挂索后梁端软牵引的施工工艺,为后续斜拉桥挂索施工积累了经验[25]。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混合梁斜拉桥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04 年建成的主跨 310m 的塘沽海河大桥,采用混合梁斜拉桥设计方案,是一座中小跨径的混合梁独塔斜拉桥。后来建成的主跨达 1018m 的香港 Stone-cutters 桥和 926m 的鄂东长江大桥,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条件,体现了混合梁斜拉桥在超大跨径斜拉桥领域的优势。目前在建的主跨 920m 的嘉鱼长江大桥,其北岸边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南岸边跨和主跨采用了钢主梁,是一座不对称双塔混合梁斜拉桥,较好的平衡了地质地形条件、防洪要求、施工技术和工程投资等因素,再次突出了混合梁斜拉桥对特殊地形适应性。世界超大跨度斜拉桥中混合梁斜拉桥占比较大,基于现有的材料及科技水平,可以推测,混合梁斜拉桥在超大跨径斜拉桥领域将占据重要地位。

混合梁斜拉桥,主跨,斜拉桥,长江大桥


合段每侧均伸入主跨 21.5m[24]。主跨为 518m 的汕头y石大桥于 1999 年建成运营,主梁采用混合梁后,既解决了边中跨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刚度较大的混凝土主梁又为端锚索提供了可靠的锚固刚度,有效限制了主塔的纵向变形。于 2000 年建成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其跨径组成为 50m+180m+618m+180m+50m,该桥采用了先塔上挂索后梁端软牵引的施工工艺,为后续斜拉桥挂索施工积累了经验[25]。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混合梁斜拉桥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04 年建成的主跨 310m 的塘沽海河大桥,采用混合梁斜拉桥设计方案,是一座中小跨径的混合梁独塔斜拉桥。后来建成的主跨达 1018m 的香港 Stone-cutters 桥和 926m 的鄂东长江大桥,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条件,体现了混合梁斜拉桥在超大跨径斜拉桥领域的优势。目前在建的主跨 920m 的嘉鱼长江大桥,其北岸边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南岸边跨和主跨采用了钢主梁,是一座不对称双塔混合梁斜拉桥,较好的平衡了地质地形条件、防洪要求、施工技术和工程投资等因素,再次突出了混合梁斜拉桥对特殊地形适应性。世界超大跨度斜拉桥中混合梁斜拉桥占比较大,基于现有的材料及科技水平,可以推测,混合梁斜拉桥在超大跨径斜拉桥领域将占据重要地位。

鄂东,长江大桥,混合梁斜拉桥


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条件,体现了混合梁斜拉桥在超大跨径斜拉桥领域的优势。目前在建的主跨 920m 的嘉鱼长江大桥,其北岸边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南岸边跨和主跨采用了钢主梁,是一座不对称双塔混合梁斜拉桥,较好的平衡了地质地形条件、防洪要求、施工技术和工程投资等因素,再次突出了混合梁斜拉桥对特殊地形适应性。世界超大跨度斜拉桥中混合梁斜拉桥占比较大,基于现有的材料及科技水平,可以推测,混合梁斜拉桥在超大跨径斜拉桥领域将占据重要地位。图 1.1 诺曼底大桥 图 1.2 多多罗大桥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闫斌;谢浩然;潘文彬;郝硕;;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轨道系统受力特性[J];铁道工程学报;2019年09期

2 ;我国首座高铁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建设完工[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8年04期

3 张俊娟;穆卓辉;;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方案设计[J];山西建筑;2015年28期

4 朱大治;朱玉洁;;混合梁斜拉桥主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科学家;2016年08期

5 张鸿;卢勇;;混合梁斜拉桥接合部关键技术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5期

6 王治均;李三珍;;混合梁斜拉桥主梁钢混结合段设计[J];公路交通技术;2010年04期

7 吴溉原;颜东煌;陈常松;;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几何非线性影响分析[J];公路与汽运;2009年03期

8 斯朗拥宗;金增曲珍;扎西罗布;;独塔混合梁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J];四川建筑;2009年05期

9 朱亚林;李端洲;汪正兴;马驰;;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脱空识别方法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7期

10 苗润池;李龙安;屈爱平;;基于地震作用的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点位置优化分析[J];世界桥梁;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皓;刘明虎;徐国平;刘峰;高剑;;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结构支承体系研究[A];第五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10年

2 程利鹏;孙斌;肖汝诚;;低塔混合梁斜拉桥边中跨布置研究[A];第二十一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4年

3 徐海鹰;;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余俊林;李北星;潘忠良;查进;;超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自密实混凝土的研制[A];第五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10年

5 陈常松;颜东煌;涂光亚;董道福;;超大跨度不对称混合梁斜拉桥的施工全过程计算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梁立农;孙向东;万志勇;陈枝洪;;广东江顺大桥总体设计[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裴炳志;丁望星;陈卉;于志兵;欧阳钢;蔡雪锋;;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技术创新[A];湖北省公路学会二○○九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裴炳志;丁望星;陈卉;于志兵;欧阳钢;蔡雪锋;;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技术创新[A];湖北省公路学会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年——2013年)[C];2014年

9 丁望星;姜友生;;荆岳长江大桥主梁钢混结合段设计[A];全国斜拉桥关键技术论文集(2012)[C];2012年

10 周文;杨新林;徐秋红;;广佛江快速通道江顺大桥主桥总体施工方案[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唐克军 通讯员 陈泾宏;我国首座高铁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建设完工[N];人民铁道;2018年

2 王松建 记者 汪东平;国内首座跨度最大铁路钢箱混合梁斜拉桥主墩正式开钻[N];九江日报;2018年

3 贡海斌 李振洪 尚昌冰;国内首座大跨度钢混合梁斜拉桥开钻[N];中国建设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石斌;桥梁技术新突破[N];中国交通报;2010年

5 通讯员 陶宇 梁宇 记者 左丹;荆岳长江公路大桥合龙[N];湖南日报;2010年

6 石斌 黄代红;创新为翼[N];湖北日报;2008年

7 石斌 杨波旭;一跨飞江[N];湖北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龙群 储义;大桥见证[N];九江日报;2018年

9 记者 陈会君 通讯员 周漓;施工三年生态“零投诉”[N];湖北日报;2019年

10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 林志慧;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桥梁强省[N];中国交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平;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构造及受力性能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高荣雄;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江祥林;大跨径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受力性能试验[D];长安大学;2015年

4 陈开利;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的力学特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5 黄彩萍;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贺绍华;混合梁斜拉桥高性能钢混结合段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7 周阳;大跨度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和疲劳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三林;大跨非对称叠合/混合梁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及过程参数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2 赵树康;非对称叠合/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误差变化传播规律及调整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3 伏永鹏;轻轨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计算和索梁锚固详细应力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4 黄荣;大跨度高速铁路混合梁斜拉桥钢-混结合段静力力学性能及模型试验方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5 顾晓宇;大跨度叠合/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年

6 张录斌;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静动力学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7 杨炎炎;基于BIM的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施工控制及仿真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8 王博;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抗震性能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9 朱霞飞;混合梁斜拉桥合理成桥状态和地震响应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10 刘登;某混合梁斜拉桥主梁施工阶段温度效应及剪力滞研究[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26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26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